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红河:端起绿色“产业碗” 吃上生态“富民饭”
发布时间:2024-06-06 11:23:08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境内的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开垦历史。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凸显出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景象,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着这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绿春县,因境内山青水绿、四季如春而得名。近年来,该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茶叶25.25万亩,带动15.34万茶农增收;发展橡胶40万亩、香辛料33.2万亩、梯田红米2.59万亩,带动19.6万群众增收。
山河增秀色,大地涵绿韵。近年来,红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生态文明发展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两山”理念在红河转化落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 胡彦辉 摄
2020年,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一路北上,在石屏县“游玩”数日,这段特别的旅行让世界认识了云南大象,看到了红河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象”往红河的背后,是红河州各族群众持之以恒守护绿美家园带来的新景象。
长期以来,红河州各族群众保持着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和热爱,从而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容共生。守护好绿美家园成为各族群众长久以往的自觉,在红河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种子植物6156种,占全国总数的20.52%、全省的36.21%;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3目107科358属690种;鸟类动物19目59科229属45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6.17%、全省的58%……
红河州先后划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41处,全州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9.40万公顷,初步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全州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重要自然遗迹。
青山披绿、碧波荡漾、动植物繁衍生息、“象”往红河……红河州的生动实践,绘就出一幅各族群众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样性的美好画卷。
亚洲象群在石屏 胡彦辉 摄
“出门就进公园,生活高品质,获得感、幸福感满格。”家住弥勒市甸溪河湿地公园附近的市民谢新林感慨地说,水天相映,举目皆美景。如今,这条河被当地人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十里画廊”。
绿色,是红河的主色调,从泸西县黄草洲湿地公园到开远市凤凰湿地公园,从绿春县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到金平县花果山森林公园……目前,红河州共建成15个城市森林(湿地)公园,不仅提升了各族群众生活品质,还走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7.8%,13县市全部创建为“中国天然氧吧”,红河州成为首个“天然氧吧州”,并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弥勒可邑小镇相继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
执“绿”为笔,从草木葱茏的黄连山区,到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红河,所到之处皆风景,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绿水青山日益成为大美红河的亮丽名片和优势骄傲。
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 李昱廷 摄
在红河县大羊街乡干热河谷中昔日的万亩荒山已绿色葱郁,红河县积极探索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与循环经济,把这里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百果园”,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元阳县的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采用了“梯田旅游+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让这份千年活态世界遗产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红河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
如今,各族群众端起绿色“产业碗”,吃上生态“富民饭”。截至2023年年底,全州共发展经济林524.4万亩、林下经济产业244.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6个、省级龙头企业12个,全州林草总产值实现500.39亿元、增长26.3%,森林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313亿元、增长8.5%。生态产业发展带动22.2万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年人均增收10000元。
红河之美,美在绿色,美在自然。红河的“绿”,是铺陈在这片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可触可感的“高颜值”。今天的红河大地,“幸福”一词,被赋予更厚重的生态底色……
(来源:《红河日报》)
(编辑:李娟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