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绿美”颜值与“金色”产值共赢共生
发布时间:2024-06-28 10:39:35
牙龙村航拍。【张文峰 摄】
时下,走进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大坝行政村大坝村小组,家家户户庭院里盛开的兰花飘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大批兰花爱好者慕名前来,卖花村民收入节节升高。
兰花开了,大坝美了,农民富了。“前些年垃圾随地丢,雨天满脚泥,近年来经过整治,环境变美了、卫生变好了,栽种花草还能变成钱,生活舒心又幸福。”这是大坝村村民陆廷菊的心里话。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1.36万个村庄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快实现全域绿美,彻底撕掉了“脏乱差”的标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口袋公园航拍。【张文峰 摄】
为了从“面子”到“里子”由内而外变美,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再到“整体美”迈进,全州上下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带头,发动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家园,探索自建委员会、“晨起五件事”等乡村建设新模式,助力全州人居环境全域提升、全域变美。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绿美“多肉村”,马关县坡脚镇大讯村的绿美“蝶变”正是其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建设绿美乡村,村民们投工投劳、就地取材打造多肉景观;为实施“两污”治理,村民们组织能工巧匠成立自建委员会,推进项目建设,节约治理成本27万余元,成为“两污”治理的典型示范。“如今,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怨言,人居环境整治后‘面子’‘里子’都有了。”坡脚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宗祥这样感慨。
在城市,小区业主及热心市民自发组成“攀枝花兵哥哥志愿服务队”“永通大妈志愿服务队”等志愿队伍,流动的“红马甲”化身绿美城市的守卫者,定期开展卫生清扫,成为绿美建设的中坚力量。
目前,全州已有1000余万人次群众主动参与绿美建设,累计植树360.26万株,建成美丽庭院3.4万个,建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景观16.36万个;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66.7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2.87%。干部职工、党员和群众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如今,群众已成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的主力军。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壮乡苗岭独具风韵的绿美乡村,正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在广南县八宝镇,秧苗染绿,河畔的牙龙村换上了“新装”,黄墙青瓦的古朴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葱茏、流水潺潺,与青山田畴构成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田园画卷,吸引着远近游客来村里体验“乡愁”。“以前,下雨天要裤脚挽得高高的才能走,现在咱们村也变成了旅游村。”今年64岁的村民韦秀花看着家乡的蜕变,脸上盈满笑意。
牙龙村今昔已迥然不同。采取“党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牙龙村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八宝米,利用村里闲置房屋改造民宿26间。2023年4月以来,全村带动销售八宝米近500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万余元,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牙龙村绿美风光逐渐转化为群众增收“新引擎”。
以绿富民,以富护绿,我州将绿美建设与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紧密结合,探索出“绿美+庭院经济”“绿美+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全州8县(市)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兰花庭院、盆景庭院等一个个绿美庭院成为促农增收的新示范。2023年底,全州累计建设省级绿美乡(镇)33个、省级绿美村庄64个、州级绿美村庄3585个,环境增绿与强村富民相得益彰,“绿美”颜值与“金色”产值共赢共生。
(王世涵 张文峰)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