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关爱“一老一小”】砚山:乡村少年宫点亮山区孩子多彩童年梦
发布时间:2024-07-03 09:29:46
近年来,砚山县坚持以县校外活动中心为引领,深度聚焦“建管用”各个环节,持续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让其成为“双减”之下青少年“增能增智”的重要实践场所,点亮山区孩子多彩童年梦。
立足基层实际,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构建联建共管机制。注重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形成“政府主导、教体主抓、学校负责、部门协同”的工作体制机制,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成效作为督导评估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五联共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打牢乡村少年宫建设与运维工作根基。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用好中央、省级彩票专项公益金资助支持乡村少年宫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491.3万元,建成乡村少年宫12所。
充分整合场地资源。依托农村学校现有场地,通过修缮、改造、置换共享等办法,闲置利用、一室多用,教室就是活动室,操场就是活动场,课桌就是活动台,不另起炉灶、不重新建设。同时,注重当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让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充实育人师资队伍。坚持优中选优原则,采取专(兼)职形式聘请专职教师、老干部、老教师、道德模范、文体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近50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志愿辅导员,对选聘的教师、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业务培训11场次1000余人次,全力保障育人师资。
立足课程赋能,打造有辨识度品质课堂
基础活动与教学课程相结合。按照标准化教程制定教学方案,实行课程“一张表”管理,以劳动、音乐、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为基础,辅以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民俗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研学课程、红色课程等10余类延伸课程,要求每周活动课程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时长不少于1小时,寒暑假每次活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
拓展活动与主题实践相结合。按照“一宫一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建设思路,整合辖区王建川红色纪念馆、阿猛会议会址、王有德故居、“少年儿童之家”等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节庆,把课程从“宫内”搬向“宫外”,把主题实践活动同扩展活动互融互通,仅今年上半年,共开展各类活动360场次1.04万人次,确保德育思政入脑入心。
校外活动与文明实践相结合。依托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文明实践所、108个文明实践站、296个文明实践点和22个文明实践阵地及3.48万名志愿者优势,开展“最好的课程在路上”“追寻红色记忆 争做强国少年”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基础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立足活动引领,擦亮乡村记忆样板学堂
让非遗文化在乡村少年宫“活灵活现”。依托砚山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丰富等优势,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富矿”,综合开设壮族草人舞、彝族弦子舞、苗族芦笙舞、壮族手巾舞、民族刺绣和土陶制作等24个兴趣小组,开设活动360场次860余人次,一系列非遗文化落地生根。
让“运动少年”在乡村少年宫“演绎精彩”。结合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寄宿制学校“五个一”活动、“水花行动”等,开展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活动120场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一节体育课胜过十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劳动实践在乡村少年宫走向“C位”
把劳动教育放在活动开展的重要位置,鼓励乡村少年宫自主设计劳动课程,综合用好140余个校内劳动基地,杨云泥塑工作室、文山苗乡三七科技园等35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以劳育德”“劳动最光荣”“走进开心农场”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很好融入菜蔬种植、认识中草药、林果管理等多方面学科知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育人得到充分彰显。
(黄鹏 张一骁 文/图)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