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广南: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7-04 11:14:36
文网讯 近年来,广南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广南县珠琳镇阿卡黑村的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高峰牛养殖区,在占地336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里,就近务工的当地群众正在熟练地为场内养殖的1000余头育肥高峰牛补料加餐。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投产800头母牛扩繁场和5000头肉牛育肥场各一个,建成多年人工草地6900亩。公司现存栏广南高峰牛2437头,成为文山州现养殖规模较大的单体牧场。
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高峰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机制,将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建成的基地以固定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管理,再由村集体将资产租赁给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农户通过基地务工、交售青储玉米、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高峰牛产业发展。
为调动分散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珠琳镇采取政府补助,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式,通过“种源补助、绿色基地建设补助、社会化服务扶持”等政策激励措施,先后在5个养殖示范村开展高峰牛养殖倍增计划。在珠琳镇阿哈村委会烂泥箐“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全村33户人家就有10户肉牛养殖户,牛存栏达161头,成为小有名气的养牛致富村。熊树发是该村最大的肉牛养殖户,他依靠养牛每年的收入不低于3万元。“改造牛圈政府补助2万元,购买保险的能繁母牛每头补助300元,母牛生下牛犊每头补助300元,在家养牛比外出打工收入还多。”熊树发难掩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广南县充分发挥高峰牛核心区的优势,以“政府服务+国有企业+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户”为主轴,以“党支部+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养殖户”为左链养殖生产线,以“养殖户+养殖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为右链加工贸易线,形成了“一轴两线”、轴线相通、纵横相连、闭环发展的肉牛产业发展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培育肉牛养殖经营主体14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现有1000头以上牛场3个、500头以上牛场16个、100头以上牛场95个、20至50头以上养殖户1560户。全县发展高峰牛存栏41.98万头、出栏16.67万头、产值27.99亿元,带动农户6.5万户,户均养殖增收1.5万元。
茶叶是广南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现有茶叶面积38.34万亩,采摘面积18.2万亩。坝汪村是广南县底圩姑娘茶的核心产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广南县莲城镇坝汪村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易地移民安置开展茶园建设,引进种植茶叶3000余亩。但受到2007年茶叶市场低迷影响,原有企业破产、茶园荒芜,移民群众收入锐减,导致近半数茶园无人管理,守着一片绿水青山却撑不起群众增收的口袋。
为破解增收难题,提升资源利用价值,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注入产业帮扶资金350万元,莲城镇坝汪村、老龙村依托自身发展茶叶产业的资源优势,引进文山底圩姑娘茶有限公司作为带动主体,累计投资2330万元,建成茶叶精加工厂房设施2000平方米,完成绿茶、红茶、普洱茶、白茶共4条生产线建设并投入使用。据文山底圩姑娘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方介绍,目前,公司年加工干茶450吨,销售收入达到2800万元,利润总额420万元,茶叶产业初见效益。坝汪和老龙两村通过与该公司合作,每年分别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广南县种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云南省茶产业十强县之一,也是文山州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产业规模最大的滇东南代表茶区。全县有茶叶面积38.34万亩,涉及16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74个村委会1.3万户5万余人。2023年采摘面积20.3万亩,茶叶产量7500吨,农业产值4.18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10.25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茶产业户均增收0.68万元。
近年来,广南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八宝米、高峰牛、茶叶、烤烟、油茶、铁皮石斛、生猪、蒜头果、水果、野生菌、八角等特色优势产业,今年种植八宝米产业示范样板“订单农业”1万亩,辐射带动八宝米种植5.4万亩;种植烤烟5.8万亩,预计产量达15.7万担,产值预计达2.5亿元;油茶面积达33.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3.5万亩,2023年实现油茶产量达3.981万吨,产值1194万元,当地群众实现务工增收3000万余元;全县生猪存栏39.1万头,出栏17.82万头。与此同时,广南县还通过不断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每年提供就业岗位4.88万个,当地群众依托农业产业年增加工资性收入达7.8亿元,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群众持续增收。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胡俊)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