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鹤庆:搬出一片“新天地” 幸福生活“溢出来”
发布时间:2024-07-12 09:49:39
夏日炎炎,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黄坪镇龙泉村,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因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至此的群众,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据悉,2012年因鲁地拉水电站建设,鹤庆县龙开口镇朵美村的4个村小组整体移民搬迁安置到黄坪镇原姜寅农场,建制成为龙泉村,全村共406户1284人。
龙泉村航拍图。
从“移居”到“宜居”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61岁的李宗吉家里,宽敞的院落映入眼帘,牲畜圈房、菜地、仓库一应俱全,两层小洋楼内家具陈设齐全,处处彰显着生活的温馨与舒适。
“搬迁以前我们住的都是木垛房,一个院子里面住着好几家人,下雨天根本不敢睡,就怕金沙江的水淹到房子里面来。”李宗吉回忆道。他此前生活在朵美村街南小组,所居住的地方地势低洼,每年汛期都面临着江水陡涨的危险,深更半夜床上漫水是常事,只能赶快往高处跑,家里的家具、锅碗瓢盆被江水和暴雨洗刷过后会腐烂、生锈,家里经常充斥着一股霉味。
李宗吉家的小院。
谈及移民搬迁后的变化,李宗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搬过来以后我就去考了摩托车驾照,买了辆三轮摩托车,可以直接开到我家田边,去赶集也特别方便。”
据悉,鹤庆县先后争取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700多万元,在龙泉村实施了文化活动场所、小组活动室、路灯、产业机耕路、田间沟渠等项目,村里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移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从“创业”到“乐业” 铺就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在龙泉村的路边,一栋崭新的移民产业综合楼格外引人注目,建筑面积达1703.72平方米,集饭店、客栈等业态于一体,为移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在产业综合楼的一家饭店里,60岁的文荣生正带着员工备菜、炒菜。他今年花了3万多元承包了300多个平方米用来开饭店,他的饭店不仅接待散客还承办各种宴席,他成了附近远近闻名的“团长”。原来,文荣生移民搬迁到龙泉村以后,发现附近没有一家专门做宴席服务的团队,他说干就干,把龙泉村里40岁以上的50多个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老文家宴席团队”,专门承办各种宴席。
文荣生和员工忙着备菜、炒菜。
“我们的宴席团队非常受欢迎,小到杀年猪,大到婚丧嫁娶,有的时候还会接到其他县甚至丽江市等地的订单,忙的时候一天要做4家。”文荣生掰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们这个团队去年做了70多场,纯收入就有10多万元,平时我这个店一年也可以承包20多场,我们团队成员多的一年可以挣到2万多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
龙泉村还利用离集镇近的优势,发展餐饮业和林果业,村内的餐馆、饭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们种植葡萄、柑橘等农特产品,经济林果面积发展达500亩,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龙泉村徐徐展开,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冷库里堆满了黄澄澄的沃柑。
从“没有”到“更优” 托起移民群众的幸福梦
走进龙泉村冷库,工人们正在分拣、打包和冷藏农特产品,里面堆满了黄澄澄的沃柑。据冷库管理员李四红介绍,当地一家企业以每年20万元的承包费租赁了这个冷库,并优先聘请龙泉村的村民作为工人。在忙碌的季节,冷库一天能吸纳三十多名工人就业,按照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资计算,一年能为村民增加几十万元的务工收入,企业的入驻为移民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580亩沃柑基地。
冷库不远处,龙泉村休闲康养农庄项目建设正在进行,这是又一个后期扶持移民增收建设项目。项目依托天然的温泉和北邻宾(川)鹤(庆)高速出口的优势,计划打造成集温泉、住宿、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型康养农庄。
龙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铁琼介绍:“休闲康养农庄项目建成后,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大关。”
收入稳增,家园越来越美。
龙泉村只是鹤庆县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的一个缩影。2024年鹤庆县搬迁安置办公室预计投入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3134.86万元,持续加大对后期扶持项目的投入,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真正让移民村的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来源:鹤庆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娟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