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双拥情怀满文山

发布时间:2024-07-12 16:04:40  

文山是红色基因厚重的热土、军民鱼水情深的沃土。

战争年代,这里是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红色基因在这里不断传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在这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携手共筑同心圆,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共同书写了一曲曲新时代感人至深的双拥赞歌。

红色热土的感恩传承

文山是革命老区和原战区,文山人民的基因都是红色的。在富宁县,当年红七军留下的碉堡、堑壕等战斗遗址洗尽铅华,至今熠熠生辉。上世纪80年代,轮战部队用炮弹箱和军用帐篷搭建而成的“帐篷小学”蜚声全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康克清同志为其题写校名,成为在边境地区的一面双拥旗帜。当时,全州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竭尽全力、倾其所有支前参战,创造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双拥故事,展现出边疆人民的伟大力量。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淬炼,广大参战部队和地方群众共同培育创造了“老山精神”,拥军优属成为文山这片红土地上最为鲜明的标识。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提出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把双拥工作融入戍边使命,“几个纳入”成为文山州高度重视双拥工作的庄严承诺。

拥军优属的千千情结

围绕驻文部队“三后”问题,心怀感恩,情系尊崇,让军人前路莫愁,后路无忧。将移交安置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盘活岗位资源,连续三年按1:1.2提供事业岗位用于退役士兵的安置,在全省率先实现安置到管理岗和技术岗。对军转干部连续三年实现三之二安置到州级机关单位,并按职级实现部分安置到实职领导岗位。出台军人子女入学政策并刚性执行,开设入学“绿色通道”,明确按就近就便原则,驻文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园实现“三满意”。制定出台《文山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规定每年在全州事业单位招考中,按招录总人数的2%对驻文部队的随军家属进行专招,让军人不为“后院”分心。三年来专招23名随军家属,解决随军家属调动39人。聚焦一线、聚力难点,关注前线、前沿、前哨官兵,对驻文部队的难点堵点问题,在州委议军会和双拥座谈会上进行派单落实,采取“开小灶”“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三年来全州安排国防动员和驻文部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00余万元,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双拥创建,累计解决驻文部队需求120余项,在地方“三流财政”情况下,尽全力实现对驻文部队的“一流保障”,切实把边疆民族地区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边防官兵的心坎上,助力部队提升战斗力,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生动局面。

感动于心的浓厚氛围

军人身许国,全民尊其家。长期以来,文山州不断提高双拥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

做好一系列宣传。编撰出版《老山英雄》《百首老山诗》等双拥刊物。组织开展评选“三个模范”“三个最美”表扬活动。设立“军人依法优先”标识牌5000余块、大型永久性双拥公益宣传牌20余处、“军车免费”标志870块,在960辆公交车上设置“军人免费乘坐”标识,在247个公交车站台设置双拥宣传栏。

创作一系列作品。创作具有边疆特色、富有时代内涵的双拥艺术作品100余部(幅)。全国双拥办组织的文艺作品评选中,文山州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省双拥办组织的双拥主题文艺作品征集评选中,文山州11个作品获一、二、三等奖。

开展一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六个一”活动;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推进双拥创建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开展情系边海防,情暖子弟兵医疗、教育、法律等拥军系列活动;举办庆祝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暨双拥文艺晚会。在军民共建双拥活动中,涌现出“云岭楷模”获得者熊光泽、“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张子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双拥名片的倾力打造

始终把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做好双拥工作,推动双拥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22年,文山州、文山市、西畴县、麻栗坡县、广南县被评为云南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城。坚持深挖资源、资源共享,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社会双拥热情,加速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打造六张亮丽双拥工作名片。

打造文山舰名片,在海军某舰队命名了一艘轻型护卫舰为文山舰,投入200余万元在舰上增设文山双拥元素,把文山舰打造成为宣传文山双拥的一张流动名片。打造军人驿站名片,在5A级景区普者黑以及麻栗坡、马关签约建设“军人驿站”,驿站每天对现役军人免费提供2间标准间住宿,为所有退役军人提供81元入住的优惠房价。打造祭扫服务名片,全力推动烈士祭扫转型升级,推出“网络祭扫”“代亲祭扫”“认亲祭扫”等新服务,打造1+8“网络祭扫”云祭扫矩阵,闯出“智慧祭扫”新路子,推进祭扫线上与线下结合,并运用好文山“服务式维稳”工作经验,在祭扫的重要时点实行“六个一”服务保障。打造成就展名片,收集整理1927年以来文山双拥历史、文化、故事,结合文山党史、战史,举办双拥成就展。打造社会化拥军名片,率先在全省开展“百企千店”社会化拥军活动,现已有217家企业加入社会化拥军组织,成立拥军联盟,1100家门店作出拥军承诺,累计服务军人军属、退役军人5万余人次。打造红色载体名片,先后命名双拥示范学校24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4所、少年军校15所,各县(市)累计投资数百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双拥主题公园,打造了“军民鱼水路”“双拥街”等地标性双拥点位,开通“双拥专列”“双拥巴士”,筹资2000余万元在猛硐坝子杜富国扫雷雷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资1000余万元修缮战场原址,筹集3000余万元投入驻文部队营区周边环境整治,投入200万元修建老山主峰大门,让双拥时时可感、事事可及。

拥政爱民情注第二故乡

驻文部队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心怀国家安全。建立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军地共同巡边1000余次,派出6000余民兵支援强边固防,打造具有文山特色的强边固防3.0版,党政军警民团结一心守护好神圣国土,自觉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心忧百姓安危。1600余名扫雷官兵先后在文山开展扫雷作战,清除雷患86万余枚(发)、移交土地约162.1平方公里,扫雷官兵手拉手徒步验收移交已扫雷场的壮举,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涌现了“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暴雨洪灾、山洪泥石流、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关头,驻地官兵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牢钢铁防线。

心系地方发展。驻文某部队“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官兵,40年来心怀大爱,情系祖国未来,始终如一、初心如磐,把“关爱工程”融入戍边使命。传承弘扬“帐篷小学”“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等光荣传统,把“关爱工程”融入戍边使命,当好“编外教师”,讲解国防教育、英烈事迹,义务完成6万余名学生军训。先后投入3500余万元用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民生事业,打造爱民桥、爱民河、爱民渠等一批“爱民”系列特色工程,广泛开展医疗巡诊、无偿献血、义务植树等志愿活动3100人次,植树2万余株。创新开展统筹军地资源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广大文山走出去的老兵老将积极为文山发展献计出力,20余名老将老兵组成宣讲团宣讲文山红色历史,州内外老兵在文山创办企业1305家,739名退役老兵当选“兵支书、兵委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巍巍老山,见证着一个个动人的双拥故事;悠悠盘龙河,弹奏着一曲曲和谐的军民鱼水新歌。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殷殷嘱托,打好“老区、老山、老将、老兵”四张红色牌,不断拓展双拥工作新格局,奋力打造新时代双拥工作示范样板,让新时代双拥工作在边疆文山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文山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编辑:李娟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