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基层治理一网兜 | 文山州:整治“滥挂牌”问题 推动基层“大减负”
发布时间:2024-07-19 12:29:46
“同志,我想开个关系证明。”
“老乡,现在村委会不开具关系证明了,你需要到派出所开具此证明。”
近日,丘北县八道哨乡大布红村村民何自勤到村委会咨询开具关系证明时被告知,目前村委会一般只开具“同意建设规划许可的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身份认定”的证明。
据了解,自文山州组织实施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瘦身提质”行动以来,大布红村委会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将村级党组织29项,群众性自治组织23项,协助服务事项53项工作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村级活动场所布局不合理、标牌标识不规范、制度挂满墙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是文山州全域推进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瘦身提质”行动的一个缩影。
高位推动,率先开展“瘦身提质”行动
“减负之前,村委会各类牌子挂满墙。群众来我们村委会开具死亡证明、贫困证明等之类的证明,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去核实。如此一来,群众认为拖延时间,我们也常常会被此类事情‘束缚’住,从而压缩了为群众提供更好服务的空间。”提起“瘦身提质”前的工作状态,丘北县八道哨乡大布红村党总支书记施映文说。
空挂牌子不办事、制度满墙不管事、功能闲置耽误事、服务缺位闹心事……大布红村委会面临的困境不是个例,为破解这一“难题”,文山州突出源头治理,按照 “既要‘造形’,更要‘铸魂’”的目标,2023年2月起,通过抓丘北县八道哨乡大布红村试点工作,在全州全面实施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瘦身提质”行动,从村组活动场所布局、标牌标识、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会议室)、上墙制度、公开栏和宣传栏、日常管理7个方面进行规范提升,以“小切口”推动形式主义问题源头治理,实现基层阵地形象气质、服务品质双提升,村级组织能动性持续增强。
实行村干部不单独设立办公室,优化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实现一个场所“全科服务”,群众进“一扇门”能办“多门事”,全州共腾挪出2000余间办公用房用于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少年儿童之家等便民活动场所。规范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显著位置标牌标识的名称、悬挂位置,坚决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没有实际效用的“空牌子”1600余块,需要保留的相关标识纳入集合式服务功能指引牌,实现标牌标识精减“门面清”。对全州村组活动场所已上墙制度标语开展“过筛审核”,清理制度标语8000余处,切实消除“装饰化、套路化、形式化”现象。对原来上墙的各类制度,通过服务手册、口袋书、制度汇编等方式、强化村组干部日常学习运用,变制度上墙为“离墙入心”,真正提升服务群众质效。在村组活动场所主楼上方悬挂张贴“扎根边疆 心向中央 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等标语,加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和增强感恩意识的宣传教育。配套制定《村级为民服务主要事项清单》《活动场所日常管理“六查六要”》等管理机制,细化村级阵地标牌标识标语准入机制,任何部门不得随意要求基层“挂标牌”“上制度”“贴标语”,还基层阵地一个清爽空间。
“减负之后,我们只出具两项证明,群众来咨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其应该去哪些职能部门开具,短短几句话就能把问题解决。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来做为民服务的事情,干群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施映文说。
对标对表,全面提升工作质量
在文山市大以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门口挂牌规范整齐,职能事项清晰明了。
“规范工作开展以来,大以古社区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将村级党组织29项,群众性自治组织23项,协助服务事项53项工作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针对社区牌子乱象问题,社区严格按照‘瘦身提质’的工作要求,现在只保留了六块牌子。”文山市大以古社区党委副书记沙玉菊介绍。
据了解,自2023年7月省级《关于印发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的通知》下发后,我州及时印发了“五个指导目录清单”。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走深走实,今年又先后印发《文山州关于进一步巩固村级活动场所“瘦身提质”成果持续整治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的四条措施》《关于进一步提升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质量的通知》,从对标自查、加强监督、问题收集、结果运用等方面作出安排,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采取印发资料、集中培训、会议传达、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广泛组织开展“五个指导目录清单”的学习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度,推动村(社区)干部规范履职行为。州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召开两次全州视频调度会进行工作安排,与州级行业部门对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各县(市)党委社会工作部也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工作。同时,采取蹲点一线督查、随机实地抽查、上传图片审查、问题责任倒查等方式全覆盖加强督促指导,发现问题立行立改。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既遵循统一标准,又结合各村(社区)实际,保留能用的标牌标识,采取各县(市)集中采购等方式严控经费支出,对全州1016个村(社区)标牌标识再次组织全面清理规范。
“减负”与“赋能”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减负”与“赋能”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载体、新路径。提出“寓治于惠、治惠相长”理念,以“一强三明七进”为抓手,在全州8县(市)的10个社区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惠”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打通城乡社区治理“神经末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印发了《文山州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试行)》,积极搭建各类社会力量融入城市党建、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城市文明的新平台。在全州组织开展党建引领“四必到”“五必访”解民忧活动,常态化开展各类问题风险隐患排查化解,防止“小事变成大事”。探索建立村民自治新模式,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的基础上,引导村级组织建立乡村建设自建委员会614个,拓展为“一约五会”。通过乡村建设自建委员会组织实施村内自建工程,较好实现乡村建设降本提质增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了有效的方法。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州党委的安排,我们通过加强政策文件的学习宣传、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持续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州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选俊说。
(记者:刘梅 付连兵)
(编辑:谢思思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