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巷子经济怎么搞?里布嘠来“打样”!
发布时间:2024-07-19 10:53:15
市井皆是温柔
巷子藏匿浪漫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时代
钢筋水泥似乎少了一些人情味
老屋田野又增长不了GDP
但在文山却有一个地方
既藏住了浪漫
又稳住了经济“小巷经济”
悄然兴起
它就是新平街道里布嘎社区
里布嘎为壮语“荞菜”的意思,全村以壮族为主,随着文山城市规模的发展,它从城郊村变成了“城中村”。曾经,村里臭气熏天、蚊蝇肆虐、家禽游走、垃圾成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2021年开始,里布嘎社区采取街道补一点、社区筹一点、企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和屋子,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全力提升人居环境。同时,社区以“老巷子·旧时光”为主题,围绕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巷道文化、复古文化元素融合等方面规划了村内巷子文化主体线路,依托裸墙整治、墙体绘画、立体浮雕、灯光亮化等方式不断丰富村内文化氛围。两年间,一个远近闻名的“巷子文化村”悄然出现,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社区居民张文华说:“我们村原来又脏又乱,自己住着都嫌弃。现在改造好了,到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我们自己也很爱护卫生,平时每天都会有2个老人在这里值班,看见垃圾我们就捡掉,保持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走在里布嘎的巷子里,街道干净整洁,老去的时光藏进巷子的每个角落,偷偷观察着来往的人们,处处透露着祥和美好。不仅如此,从2023年开始,这条小巷更是悄然诞生了数家特色餐饮店,每到饭点,巷子里一改昔日的安静寂寥,变得热闹非凡,让小巷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永福楼店主马元彬是一个20多年的“老餐饮人”,他的饭店原本是社区的活动室,经过他一番精心打造,活动室变成了古香古色的中国风餐馆。在里布嘎的小巷里开店,很多人都会担心饭店“养在深闺人未识”,马元彬却自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他说,里布嘎社区虽然不在热闹的市中心,但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再加上这里有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自己多年来又积累了很多老客户,客源根本不用担心。
马元彬说:“我的老店也是租用里布嘎的公用土地,那边拆迁以后我又以每年4.6万元的价格租用了这里。只要自己的味道好、服务好,客源不是问题,在这里开店既能带动地方经济、本地劳动就业,客人来的时候还能感受到我们当地的文化气息。”
作为文山30多年的老字号,“文山第一羊”承载着很多文山人儿时的味道,但因老店拆迁而“消失”了一段时间。店主李剑乾说,现在很多一线二线的城市也在发展“巷子经济”,这些虽然没有商业街人流量大,但一般装修和饮品都很有特色。今年5月,他便借鉴了一二线城市的模式,在里布嘎打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90年代”风格餐馆。自开业以来,“文山第一羊”几乎每天都是满座。
李剑乾说:“商业街房租贵、成本高,小巷里虽然人流量不大,但由于房租、水电便宜,成本压力相对较低。而且我们根据社区小巷的特点来装修我们的店,这样的老环境、老味道,会让客人有一种回家吃饭的轻松感。 ”
吸引客人和商户的,除了宁静的“小巷生活”,还有里布嘎社区独有的“巷子文化”。走在巷子里,墙面上画着各种各样的童年生活、挂着诉说文山城故事的老照片,它们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跟城中心的商业综合体比起来,这里是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圈。
一炊小院负责人张灯明说:“这里会给人一种松弛感,我们的客人吃了饭还会进去四处转转,在这样的环境不管是对我们商户还是客人来说,都觉得很舒服,在这里做生意还是很开心,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
里布嘎社区党委书记屈用末告诉记者,社区将继续结合周边小区密集的实际,采取“社区引导、群众配合、全程服务”的模式,主动争取文山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餐饮店入驻里布嘎,打造休闲、餐饮、文娱等融合发展的“文山饮食文化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收益。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街道小巷则是这些故事的载体
一头连着平淡宁静的烟火气
一头连着人声鼎沸的城市
“巷子经济”装扮着城市的风景
承载着城市经济活力
相信里布嘎
将会继续独特的乡村文化和魅力
(来源:非常文山)
(编辑:周秋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