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红河元阳: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乡村振兴“钱”景阔
发布时间:2024-07-24 10:20:49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把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因村施策,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村民采摘热情果
在元阳县黄茅岭乡石门村委会小石门村民小组,村民们迎着朝阳出门,走进村里的热情果种植基地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该基地通过党建引领,以“党总支+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入特色水果规模化种植企业。村党支部积极发动村民,流转150亩土地整合入股、统一生产,由公司进行运营销售。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比例分红和务工就业等多重渠道,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
成熟的热情果
“我们基地用工都来自村里,平时有十多个工人,忙的时候有30多个,工人工资每天80元至100元。”基地负责人杜晟豪介绍。
元阳县深化“一村一品”战略,积极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农增收。以南沙镇呼山村委会为例,该村原本以甘蔗和香蕉等传统产业为主,农户经济收入不高。然而,在2016年3月,6户农户率先尝试种植枇杷,并成立了枇杷专业合作社。通过外出学习、内部培训以及“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引导群众共同发展。
呼山村的万亩枇杷
呼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罗华表示:“我们村建起了合作社,优先安排各村‘两委’班子带头参加特色种植产业管理培训,再通过明白人带头、强村带动弱村这些办法,宣传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如今,呼山村种植枇杷的农户已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2022年呼山村委会枇杷产值4500万元,户均收入实现3万元以上。村集体从通过枇杷交易市场流动的每公斤收益中获取“一角钱”,年收入达40万元以上。
枇杷成熟
此外,元阳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将非遗传承项目——猛弄刺绣和那里傣陶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和“新动能”。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N”的发展模式,推动村组文旅、非遗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增收。
元阳县攀枝花乡党委副书记李涛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党建领航,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凝聚在产业链上、人才培育在产业链上。通过采用‘党组织+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我们成功推进了刺绣产业与妇女就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了固定绣娘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绣娘们制作绣品
目前,元阳县已在产业链上建立了17个党组织,实现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党组织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共元阳县委宣传部)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