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在这里,他们有了“新家”!
发布时间:2024-07-25 23:17:42
“我现在有了一个‘新家’,在这里,天天都有小伙伴和辅导老师陪伴,不再孤单了。”家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的五年级学生曾同学高兴地说。曾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省务工,一家三口一年里团聚不了几回,他口中的“新家”就是社区去年成立的“少年儿童之家”。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不断加强家、校、社联动,在社区打造“少年儿童之家”。文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在家无人管,外出不放心”是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实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文山州作为劳务输出大州积极整合利用村(社区)现有公共空间,选强配齐工作队伍,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全覆盖推进“少年儿童之家”建设,基本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全学期、全时段的关爱服务。 新兴社区是西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24户居民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了二分之一。面对留守儿童校外时段关怀缺位的实际,按照全州统一部署,新兴社区盘活现有场地,搭建起一个能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的一体化服务新平台。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少年儿童之家”举行心理疏导座谈会。文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少年儿童之家”紧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两间不大的教室一间作为活动室,另一间是阅读室,安排合理、布置温馨。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会议室专门开放给孩子们放学后来做作业。”新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维婵介绍,每天下午6:30到晚上8:30,都有社区社工与志愿者帮助辅导孩子完成作业。 今年以来,曾同学的奶奶欣喜地发现孩子性格变得开朗,还会帮着承担家务,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了。 “如今,这里已成为留守儿童的快乐之家,在外务工家长的放心之家。”回顾一年多来“少年儿童之家”的运行,张维婵认为,补齐亲情缺位,打造一支稳定且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尤为关键。 在推行“少年儿童之家”建设初期,文山州就确定了利用好村(社区)现有资源打造硬件,全力以赴抓好提升软件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全州上下统筹各类资源,创新教育方式,在村(社区)或村小组,整合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农村书屋等区域,将其打造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常态化学习娱乐空间。 为选强配齐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队伍,文山州出台加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十条措施,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州1002个村委会(社区)“少年儿童之家”,持续建好家长委员会、校外班主任、志愿者辅导员三支队伍。 以新兴社区为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推行“社区党总支+志愿者+儿童”的运行模式。地方党委、政府以“少年儿童之家”为抓手,统筹发挥团委、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方力量,发动组织有教育专长、有情怀的基层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片区教师、驻村工作队员、返乡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少年儿童之家”举行“六一”活动。文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目前,新兴社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有200多人,其中专业老师就有60多人。”张维婵介绍,除了日常作业辅导,社区“少年儿童之家”在周末和假期,以思政教育、科普宣传、文体活动、作业辅导和劳动实践等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社区无成年人看护的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卫生健康、安全管护等方面,实现了关爱全覆盖。 目前,充分利用村组活动室、学校教室等资源,文山州在1002个行政村(社区)累计建成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活动点,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通过家访走访、结对关爱、夏令营、研学活动等形式,把资源和力量下沉到村(社区)组织开展活动,2023年以来,周末、寒暑假累计有70余万人次参加“少年儿童之家”活动,让农村少年儿童也享受到了城市孩子一样的假期课外辅导和托管服务。
(来源:云南发布)
(编辑:谢思思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