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马关:“小机器”变“大帮手”
发布时间:2024-08-13 16:18:13
为抓好烤烟生产
马关县积极推广无人机使用
让“小机器”成为烟农“大帮手”
马关县主要烟叶产区多分布在半高山以上的区域,烟基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烟难、种烟累”成为限制烟叶发展的瓶颈。为破解难题,马关县大力推广无人机使用,让“小机器”成为烟农“大帮手”,切实提高机械化水平,有效助农生产。
当起烟田“飞防员” 打赢病虫防治“歼灭战”
在马关县马白镇马夹冲村的烟田里,1架满载生物药剂的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腾空而起,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散开。随着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进行“飞防”作业,农药被精准喷洒在烟叶上。“相比传统人工打药,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明显提升,喷药更加均匀,省时、省力、省成本,而且不接触药物更安全。”烟农马汝廷说道。
在烟叶大田管理的时期,马关县抢抓农时,推广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飞防作业,用科技手段保障烟叶稳产增收。马关县庆叶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绍鑫介绍,植保无人机每小时可飞防约30亩,防治效果较人工可提高40%至60%,节本增效80元/亩以上,通过全自助GPS定位,基本不会出现重复喷洒或者漏喷生物药剂的现象,比人工施药更加高效、安全、节约。
目前,马关县庆叶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已在马关县马白、大栗树、八寨等5个乡镇5000余亩烟田中开展了无人机飞防,有力实现烟农降本增效。
上岗烟叶“搬运工” 烟叶采收飞出“加速度”
时下,正值烟叶采收烘烤期,为了降本增效,烟农李世明引进了无人机“搬运工”,让烟叶采收飞出“加速度”。在马白镇老窑村的烟地里,李世明使用无人机进行烟叶吊运工作,一个来回就将100多斤的烟叶吊运至运输车上,整个过程迅速又高效。
李世明介绍,采烟的季节气温比较高,搬运烟叶的劳动强度比较大,现在两个小组一个无人机就可以搬运,缓解了用工紧缺的问题。同时,用无人机搬运可以避免对烟叶造成损伤。
近年来,马关县坚持走“科技兴农”道路,为烤烟种植插上了“科技翅膀”,机械化、轻简化、高效化的烤烟生产方式在马关县快速普及,解决了烟农“种烟难、种烟累”的难题。
(通讯员:李文秋)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