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农民增收一口清丨文山市马塘镇人大助力“幸福里”新村,点亮群众就业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4-08-20 16:16:10
文网讯 “幸福里新村”,一个温暖的名字,文山市马塘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听民意、解民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为当地群众搭建起的就业平台,让省内外2000家企业入驻平台,成功输送当地劳动力1600余人。
马塘镇干塘子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下辖干塘子、侬仁河、上坝、甲马石等1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等四种民族5200多人,当地有烤烟、甘蔗等产业,多年来近三分之一的群众外出务工。
“我们能不能就在家附近就业,又能照顾家里”“出去找工作太难了,我们又没得文化、也没得技术,你们能帮我们介绍下工作吗?”马塘镇人大代表经过长期走访,了解到群众找工作难,特别疫情以来,在家待业的群众很多,但同时,不少行业和本地企业又缺少技术技能人才。
如何解决好当地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这一双向矛盾,作为市、镇人大代表的杨保艳多次向马塘镇党委、政府和人大主席团反映,马塘镇人大主席团也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或在干塘子村委会联络室接访群众以及辖区企业代表共同商讨。
经研究,马塘镇人大主席团积极争取资源,最终由文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的“文山幸福里就业平台”在马塘镇干塘子村委会落地,2023年12月15日在干塘子村委会挂牌,主要依托于线上“文山幸福里就业平台”小程序,为有求职需求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服务,求职者在线即可检索到工种、企业,并与之取得联系。
村民李红花家是监测户,家中有三个孩子需要照料,前些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盖了新房,但也因此负债累累,平时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李红花通过在平台登记后找到了一份在铝厂的工作,并签订了用工合同接受培训上岗,现在每个月约有4000元收入。
“现在我就在家附近上班,照顾小孩非常方便,收入也可以,我丈夫也是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搅拌站的工作,现在家里的债也快还完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李红花告诉记者。
在“幸福里新村”,像李红花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务工人群在这种一站式服务平台上大大提升了就业的成功率和满意度。另外,除了长期、固定工作外,平台上还有许多零工就业信息,能满足多种求职需求。
“最近到了巴西菇采摘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零工,我们通过平台来发布招工信息,也解决了我们招工难的问题,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也非常方便、高效。”文山滇珍菌业负责人汪祥飞说。
该就业平台从最初的与马塘镇辖区内的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云南剑涛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天冶化工有限公司等文山高新产业园区20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到如今引进2000多家企业入驻,构建起了完善的“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的双向难题,为群众构建了“半小时就业圈”,促进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充分发挥了以产业带动就业、优化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的功能。
随着平台逐渐发展成熟,目前还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群转化为求职平台,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实现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
为了助力当地企业发展、群众就业,马塘镇干塘子村委会人大代表联络室也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收集民意的作用,定期接访群众和企业,把搜集到的求职群众、入驻平台在招聘、用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搜集反馈,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持续推动平台建设发展。
目前,平台共建立了18个培训群,马塘镇干塘子村委会已有1600人通过“幸福里新村”就业平台外出务工,其中380余人平台就近就地就业,超2100家企业入驻。马塘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王应堂告诉记者,下一步“幸福里新村”就业平台将吸纳全市乃至全州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进一步扩大就业平台。
“幸福里新村”,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情的名字,在这里,想就业的群众有了选择,心中有了着落,能找到想要的工作,这是文山市马塘镇的骄傲,也是马塘镇人大充分发挥其职责和使命的成果。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向传健 刘星)
(编辑:刘虹 排版:冯明兰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