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从“没人管”到“大家管”——文山州乡村自建理事会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8-27 23:38:16
“以前工作很难开展,村干部跑断腿、喊破嗓、操碎心,群众都动不起来。现在群众自建自管、互帮互助,主动干起来,停都停不下来!”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的感慨,源自乡村自建理事会的成立。
近年来,文山州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合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党支部、村小组等多方力量,在村组探索建立乡村自建理事会和自建小组,通过党支部引领,实现了乡村建设实施主体由“政府”向“群众”转变、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向“群众主动干”转变、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合力建管用”转变,走出了一条“自建、自管、自治”的乡村基层治理新路子。
“大家都在看、都不动,工作一点都推不走。”谈起最初建设绿美乡村时的场景,胡明昌连连摇头。
2021年初,在实施“千万工程”建设项目中,都龙镇茅坪社区按照以往的“政府大包大揽”方式开展绿美乡村建设,但因为社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一时难以推进。
为解决这一问题,茅坪社区以成立乡村自建理事会为“小切口”,探索建立了“1+10+N”的村民自治模式,下设为民专业服务组10个58人,涉及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种植养殖、农村电商、跨境代办服务等事务,带头推进绿美建设、两污治理、房屋风貌改造提升等工作。
茅坪社区南庄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王海兵是乡村自建理事会的建筑施工服务组组长,具有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这段时间,王海兵带着建筑施工服务组一直忙碌在各个村寨。“质量有保证,价格比外面低三分之一,有维修随叫随到。”看着自家焕然一新的房屋外墙,村民熊大仁对这支建筑施工服务队伍竖起了大拇指。
只有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茅坪乡村自建理事会的成立,让当地群众在乡村建设中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从“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建自管”转变,从而推动了村级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前年,文山州全面总结茅坪社区的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州范围推广运用。乡村自建理事会(自建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按照“村两委把关、群众推选”的原则产生,主要负责乡村建设管理等工作。乡村自建理事会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合理搭配,乡村自建理事会主任由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成员由“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队员、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小组长担任;村自建小组组长由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担任,成员由村内威望高、有专长的党员和群众推选担任。
青山环绕、绿意盎然,西畴县新马街乡坪坝行政村龙潭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过去,这里垃圾遍布、污水横流;如今,这里绿水青山、美丽宜居。
龙潭坡村的蜕变从成立自建小组开始。“为了改变脏乱差的现状,我们开了多次会议,统一群众思想,等着看不如主动干,早干早享受,不干一直臭。”龙潭坡村党支部书记周贵勇说。
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推动下,龙潭坡村充分发动群众,成立自建小组,把村内的工匠人员分为支砌、电焊、木工、机动、管网安装5个小分队,按照“畜禽粪污小三格、油污分离池→窨井→大三格→池中格(氧化池内建微型小三格)→生态湿地→还田还地”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采取流水作业方式,多队同时开工、相互协调配合,对村内的污水进行治理。
“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家家户户出工出力,仅仅9天就完成了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共建成污水管网1780米,窨井7个,大三格化粪池1个,氧化塘1个、油污分离池32个,为政府节约资金12万元。”周贵勇介绍说。
现在,乡村自建理事会已成为文山州村(社区)两委组织发动群众抓好乡村建设管理的村民自治组织,让农村“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拓展为“一约五会”,充分调动了党支部、党员、群众三方力量推动乡村建设,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设施自己护、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良好局面。
群山巍峨,碧波荡漾。走进马关县马白镇龙树脚村,一栋栋彩色的农家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阳光、彩色步道、湖水、棕榈树,加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3D彩绘,赋予了村庄新的活力。
龙树脚村全村83户400人,与马鞍山中型水库相连接。大家对水库资源不会管、更不会用,靠水不会吃水、吃不了水,甚至成为水库的污染源。
为了让龙树脚村得以更好地建设发展,马鞍山村乡村自建理事会在充分听取龙树脚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争取上海帮扶资金支持,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发动群众参与,实施“七彩村”风貌改造、污水收集处理、文化广场、停车场、康养步道等项目。同时,坚持“自己的家园自己管”,采取村规民约和征信卡管理等方式,划分责任区、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对村内环境卫生、化粪池清淤、公共设施设备等进行管理维护。
“从过去的环境卫生脏乱差、水库受污染,产业散小弱,到现在的3A级旅游景区、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正是靠着共建、共管、共享,龙树脚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马白镇党委副书记李文卫颇为感慨地说,现在龙树脚村每月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美丽资源”真正变成了“美丽经济”。
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普者黑毗邻的丘北县八道哨乡阿诺村是一个有187户987人的白族村寨。2023年以来,阿诺村乡村自建理事会通过成立庭院建设、管网建设、道路建设、临危设施拆除4个服务组,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污水治理、庭院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共建和美家园,形成“政府和项目方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群众合力自建共治”的良好氛围,逐步构建了“花小钱办大事”“群众的事情群众做”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54岁的李卫兵既是阿诺村的村民小组长,也是管网建设组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在污水治理过程中,管网建设组共投入了860个工时,节约资金191万元,污水管网建成后的管护费用,由村集体资金来承担。
李卫兵的另一重身份是带货主播,每晚8点准时直播,为家乡的土特产品和文旅产业代言。“通过乡村自建理事会4个服务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阿诺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里的15家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生意十分火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到普者黑、到阿诺村来。”谈及未来,李卫兵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各地的乡村自建理事会首先采取“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听取和收集群众各类诉求和建议,接着由乡村自建理事会牵头,统一群众思想、号召群众参与,通过“诚信卡”“红黑榜”“积分制”等办法,开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让群众对自己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后怎么管”心中有底、说了能算,以“小切口”撬动了乡村的“大建设”“大治理”“大发展”。
日前,走进丘北县八道哨乡大布红村,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拂面而来。村子的中心广场上,一场热闹的村民大会正在进行。大布红村党总支书记施应文站在台上,激情洋溢地向村民讲解着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乡亲们,我们的村规民约可不是一纸空文,那是我们村走向更好未来的指南……”
台下的村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村民龙朝贵坐在前排,手里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村规民约关系着村子的发展,也关系着大家的生活,要用笔记下来,严格遵守。”他边写边和旁边的人说。
在发展中,大布红村曾经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环境脏乱差、邻里纠纷不断、陈规陋习难改。自从推行“党建+村规民约”,并由乡村自建理事会负责规约的执行治理模式以来,村子发生了不少变化。
不久前,村里杨家和龙家因为田地边界的问题起了争执,互不相让。乡村自建理事会委员得知后,及时到现场进行了调解。“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按照村规民约,咱们得相互谦让,以和为贵。”在委员们的耐心调解下,两家最终握手言和。
不仅如此,乡村自建理事会还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村里的张家办喜事,原本打算大操大办,在村规民约的约束和委员们的劝导下,最终简化了仪式,节省了不少开支。“一开始还有些不情愿,后来想想,这样既省钱又省心,挺好。”张大哥感慨。
如今的大布红村,村庄美了,邻里和谐了,风气正了。傍晚时分,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跳舞,有的下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呈现出一幅幸福美满的乡村生活图景。
文山市在健全完善乡村自建理事会工作中,探索“红管家”志愿服务机制,从各小区居民党员、在职党员、业主委员会成员以及有服务意愿的离退休老干部等党员中,挑选人员组建小区“红管家”队伍。优选小区党支部书记或有热情、有公心、有能力的党员担任“红管家”负责人。“红管家”履行楼栋长、微网格长等职责,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日常管理事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老党员、离退休干部桂万发是攀枝花社区居民信任的“红管家”队员之一,也是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小区里哪里有矛盾纠纷、有服务需求,他都会马上记下,第一时间去沟通解决,解决不了再上报到社区协调解决。“通过业主委员会每天的走访、宣传,邻里间的大部分问题在小区内都能得到解决。”桂万发说。
现如今,乡村自建理事会在文山遍地开花结果,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群众自建、自管、自治,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者手记: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只有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才能取得成功。社会治理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组织和发动群众成为基层工作的一种行动自觉。”这正是文山州乡村自建理事会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记者:颜宏幸 刘梅 付连兵 通讯员:文研)
(编辑:李娟 排版:冯明兰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