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从“一票难求”到“一扫天下”——从支付方式的变化看老百姓生活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4-08-29 16:23:42
“你好,你有一个包裹放在小区门卫处,记得及时来取。”日前,家住文山市水岸小区的苟裕祝接到快递员打来的电话,这是她在一个月内收到的第二个快递。如今,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轻松“逛街购物”这已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这对于“60后”的苟裕祝来说,却是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各类票证。
计划经济年代,生产力不发达、物资匮乏,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对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分配、凭票供应,由此发行了粮票、布票、盐票等各类票证,票证成了百姓生活的一种基本保障。
“那时候,票证就是‘通行证’,吃饭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穿衣要有布票……光有钱没有票可不行,是买不到东西的。”回忆起凭票购物的“票证时代”,作为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苟裕祝感慨万分。
我州使用过的粮油供应证。
苟裕祝生于1965年,打开苟裕祝的“收藏记忆”,那一段“票证时代”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了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发放各种商品票证。在那个‘票证时代’,各式各样的票是百姓生活的根本保障。”说话间,苟裕祝拿出了珍藏已久的一摞粮票,她告诉记者:“那时的粮票分国票、省票,票据只能在相应的范围内使用。当时,购买东西需要到合作社买,一间合作社就供应了整个大队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但是里面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品种较少。”
“那时家家户户每个月都会发票,每个人的工种不同,每个月获得的粮票也有区别。”苟裕祝告诉记者,她每月可以领到30斤的粮票。在她的印象中,当时,大多数居民的餐桌上都极少有荤腥,大家通常会把肉票都攒起来,到了过年过节才能一饱口福。
改革开放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票证制度也开始松动。1993年,粮油全面敞开供应,粮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历史使命,现金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市民的日常消费也不断增加。
“当时,文山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告别了凭票购物的时代,大家想买什么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行。”苟裕祝回忆,那时候,大家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好看,大街小巷自行车越来越多。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国产的、进口的,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93年购买的,是长虹牌电视机,家里攒了一年多的钱才买到。”苟裕祝回忆起当时购买电视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一张一张的纸币,我和丈夫小心揣着,生怕弄丢了!这就是现金支付时代的担忧,买个大件的东西,或者做生意要去外地进货,都要揣着现金到处走,不仅携带不方便,还担心会被偷。”苟裕祝说。
微信扫码支付。
这种担忧随着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也逐渐消失了,刷卡消费不仅减少了现金的流通,也使得市民购物越来越方便。
在聊天间隙,记者跟随苟裕祝来到楼下的门卫室取包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产品丰富,购物方便,在网上看到心仪的商品,只需要电子支付就可以在家等着收货。出门基本上不带现金,一部手机和一个充电宝就足够了,坐公交车、吃饭、加油、购物……用手机一扫码就完成支付,太方便了。”苟裕祝笑着说。
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购物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大家的生活更便捷,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据文山州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09亿元,同比增长5.8%。
时间在奔跑、时代在变迁、生活在改善、支付在进步。从昔日的“票证时代”到如今的“扫码时代”,从“一票难求”到“一扫天下”,支付方式的变化深刻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刘梅)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