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富宁壮剧《李玉堂回乡》将参加云南省“戏曲进乡村”成果展演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4-09-10 15:41:05
文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现“戏曲进乡村”活动取得的良好成效,9月11日至12日,2024年云南省“戏曲进乡村”成果展演系列活动将在昭通水富市举办。由文山州富宁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选送、富宁县那能街上戏班表演的壮剧《李玉堂回乡》,将参加此次成果展演系列活动。
壮剧《李玉堂回乡》讲述的是武状元李玉堂在京城当上大将军后回乡探亲,路上遇山大王,激战后却得知山大王就是自己的未婚妻余秀英,余秀英得知李玉堂身份后便归顺朝廷,最终二人喜结良缘,阖家团圆。该剧以独特的壮剧艺术魅力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饱满的情感投入博得当地群众的赞誉和喜爱,那能街上戏班也经常参加各项演出交流活动,并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
“壮乡山水入画来,歌海无处不飞花。”壮族人民酷爱听戏,文山壮乡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云南壮剧艺术。云南壮剧的根在文山,是根植于文山壮族生活和民族文化之上的戏剧,是文山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云南壮剧有富宁壮剧(亦称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三个分支中,最早的一支是富宁壮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也逐步形成。
富宁壮剧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富宁县新华、归朝、剥隘、那能、洞波等乡镇。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或中国历史传说,以《螺蛳姑娘》为代表的富宁壮剧在富宁县壮族地区深受喜爱和追捧,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滋养着一代代壮家儿女。2006年“壮剧”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代表着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勇敢与智慧,也反映了壮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体现了文化所给予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寄托。
(来源:文旅头条)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