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砚山县维摩乡炭房社区:凝心聚力谋发展 团结互助建家园

发布时间:2024-09-23 14:45:44  

维摩乡炭房社区是砚山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8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建设占地109.7亩,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286.743万元,共安置223户1069人,其中壮、彝、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8.46%。

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响“创建+乡村振兴”“创建+创文创卫”“创建+基层治理”“创建+示范带动”品牌,把创建融入各行业、各领域,融入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同时从群众日常居住生活入手,着力构建共居共享的互嵌式社区结构,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树起干部群众“主心骨”


社区秉承“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覆盖的要求,在兴业、圆梦小组群众搬迁入住后及时成立了2个党支部,选齐配强村组干部,在每一排住户中选出排长一名,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干部为前端、覆盖至整片楼房、结对到具体住户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日带领居民做好责任网格的治安巡查和矛盾调解工作,确保“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推动日常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同时,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实现安置点内“有组织管理事务、有干部服务群众”,群众遇事“敲得开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让群众有了“主心骨”,群众与干部之间互信互助指数大幅提升。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社区制定《居民公约》,内容涵盖民族团结、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等方面,还通过院坝会、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向居民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引导各民族居民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利用居务公开栏、居民小组公开栏,广泛收集居民对于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生活诉求,推动创建工作与社区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达标。自2018年以来,共计开展院坝会38场次、居民议事活动16次,收集居民建议和意见208个,社区工作受到居民高度肯定,居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更加坚定。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擘画社区共建“同心圆”


社区推行“党建+创建+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模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积极整合资源力量,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创建工作与社区服务管理有效衔接,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民族团结示范服务制度等10项制度。形成“一套管理体系、五个交流平台、十项工作制度”的联动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硬化居民小组进村入户道路、自来水入户、改造居民房屋、亮化绿化工程,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社区办公楼及炭房安置点活动广场,乡村电影院、电子阅览室、敬老院、中心幼儿园等进一步配齐。

强化 “三公开”。对社区服务事项、财务、居务社区重大事项等及时进行公示,如公示党员党费收缴情况,农村低保补助情况、特困人员补助情况等,自觉接受各族群众监督。

加强社区民生服务。社区为民代理代办事件1260件,为民解决问题和困难708件,为民解答疑惑877起,调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民风,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团结一心。

完善社区规章制度。制定社区居规民约及居民小组居规民约,以及党员联系群众服务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创业就业救助帮扶制度、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民族团结示范服务制度、老年团体活动保障制度、妇女团体活动管理制度、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困境留守儿童管理制度10项制度,为管理好社区提供有力依据,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制度保障。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大厅、老年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年之家服务功能,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交流活动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深度交融,不断凝聚起同心共进的社区氛围。

引领文明进步风尚,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


成立老年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成立红白理事会,按照移风易俗相关政策要求进行社区红白喜事管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让各族青年在文明志愿服务中相互学习,形成各民族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成立护村护寨队,社区综治专干专门做好社区综治维稳相关工作,认真调解矛盾纠纷。“以服务促创建,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原则服务好群众,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安定。

积极开展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评选不同民族的民族团结示范户,让各民族群众有学习的典范,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引领团结进步新风尚。

以社区儿童之家为依托,关注社区留守儿童,为社区各族留守儿童建造一个爱的“小港湾”,开展民族刺绣、彝族弦子舞、书法等文化项目培训,让留守儿童们找到文化归属,并以此引导社区儿童从小培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依托民间民族活动和各种节日节庆,广泛开展“四史”“五观”教育、理论宣讲、文艺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使社区成为服务群众、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健康新生活的“大平台”,生动诠释了精准脱贫、民族团结、创文创卫等工作为当地群众带来的新生活新风貌。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在互嵌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下不断融合,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四种增收模式,托举群众生活“节节高”


立足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按照群众意愿,采取“四模式”,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来源,户均实现收入3万元。即:实施土地流转促增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搭建规范流转平台,健全纠纷调处制度,引导群众流转土地获经济收入,实现土地流转到哪里、脱贫致富就延伸到哪里。截至目前,两个居民小组累计流转土地2000亩、涉及农户46户,每年农户获租金2500元。引导务工促增收。组织、协助各种技能培训共6次,参加培训300余人,同时依托红蜜桃、软籽石榴等经济林果种植基地,大力推进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实现劳动就业670余人。积极搭建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平台,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半成品加工的方式成立扶贫车间,共带动207人就业。股份合作促增收。建立健全市场化脱贫机制,变“项目到户、资金到户”向“股权到户、分红到户”,通过将整乡推进产业资金、循环农业产业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砚山县彩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砚山友润种养殖有限公司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生态补偿促增收。充分利用省林草局挂帮维摩乡的优势,以两个居民小组搬出地耕地发展经济林果,实现退耕还林1000亩,流转土地2000亩,安排护林员23人,实现收入53万元。

通过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的持续实施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同村寨、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群众汇聚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致富。社区再造,实现了居民“思想观念巨大转变;生活环境巨大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习惯明显进步”的“四个进步”。在这里,勤劳善良的各族群众真正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这里,坚强勇敢的各族同胞真正实现了勤劳致富的小康梦,炭房社区已成为了砚山县乃至文山州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典范。

(来源:州委统战部 砚山县)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