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麻栗坡县天保镇:以“文山之干”革命性举措 探索推进边境地区“三区”建设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9-25 09:56:51
近年来,麻栗坡县天保镇结合自身实际,以“文山之干”革命性举措,积极探索推进“三区”建设,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三篇大文章,大力促进天保镇在落实矿电、口岸、红色旅游“三个经济”中华丽蝶变、蜕变,红与绿、新与特、美与富不断成为天保镇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厚植文明乡风,稳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天保镇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责任担当,对标对表新要求,团结奋进新征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唱响民族团结进步边境地区主旋律。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凝心聚力。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必修课,作为党员干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以及村组干部会议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干部职工对民族工作“十二个必须”及宗教工作“九个必须”的深刻认识。截至目前,天保镇、天保村委会、船头社区等7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老寨村被命名为“文山州最美民族村”。
以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依托“老山精神”讲习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杂居村寨,采取流动讲习、火塘夜校、农家课堂等方式,通过扎实开展民族知识政策、法律法规、乡村振兴政策等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断树牢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承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截至目前,共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宣讲250余场次。
以传承红色基因铸魂。统筹抓好党性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立天保国门党校,南疆记忆陈列馆、八里河东山、红色老寨、天保口岸等被列为理想信念教学点。坚持加强青少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天保口岸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在边境村全覆盖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让边疆群众感受边疆变化、体会党的关怀、增强守边固边强边责任,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巩固脱贫成果,有序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天保镇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扎实推动工作落实,全力做好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谱写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产业创新促农增收。立足麻栗坡县“一县一业”定位,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以天保村为试点,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全州率先开展农村集体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入金融活水120万元发展“一县一业”魔芋产业,有效带动6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向”创收。截至目前,共发展种植树番茄1200亩、魔芋2200余亩、中草药19500余亩、茶叶1350亩。
“红”“绿”结合促发展。依托“英雄老山圣地”4A级景区、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等文旅资源,围绕绿美村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边境集市等要素,打造出黄瓜录村、老寨村、平安坡村、城子上村等一批富有亮点、具有看点的特色品牌村;天保镇、黄瓜录村分别获评云南省绿美乡镇、绿美村庄,平安坡村获批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各族群众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通过“景区带村、园区务工”,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务工50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增长3000元。
以创新举措激发动力。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互市贸易政策,在船头社区探索“党组织+边境互市+落地加工+村集体经济+群众”发展模式,建立“532”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党组织领办,全覆盖成立8个边境互助合作社和55个互助小组,化群众“单打独斗”为“抱团互助合作”,推动注册个体工商户1700余户,实现群众增收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同时,以自建委员会为依托,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纳入到产业增收组,义务帮助群众开展八角断尖修枝,提质改良草果、砂仁等传统产业,极大提升了种植质效,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动性更强、劲头更足。
健全基层治理,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建设
天保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线,切实树牢底线思维、风险意识,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织密全科网络。紧紧围绕“基层治理一网兜”的工作安排部署,将基层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整合党建、社会保障、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内容,将全镇105个村小组划分为8个三级网格,105个四级网格,236个五级网格,按照“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标准,围绕“一张网格、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份清单、一体运行”开展“全科网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机制。围绕“管住人、管住事”这个重点,以网格为单元开展“三个全覆盖”“四必到”“五必访”全覆盖走访服务,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走访到位,关心关爱到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到位,让“虚网格”有“实工作”。目前,天保镇共有网格员236人,党员中心户426户。
发挥村规民约自治作用。将“村规民约”和网格管理深度融合,将公德民俗、生态环境、平安建设、婚姻家庭、民主参与、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由党员带头遵守,群众积极响应,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破解了乡村治理中的瓶颈和难题,打造出“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村民自治+乡风文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凝聚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广泛合力,有效维护了边疆和谐稳定,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天保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强化队伍建设。调整充实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镇、村两级调解员培训。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对全镇矛盾纠纷开展“拉网式”排查,并每月按时上报到镇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对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研判,研判为中高风险的矛盾纠纷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并组织调解委员会进行化解;对低风险矛盾纠纷严格实行“三三制”调解制度,压实村组两级的调解责任。通过排查及时、准确掌握矛盾纠纷情况,消除不稳定因素,对于可能引起矛盾纠纷的隐患提早介入、尽早化解,防止因处理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力争做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2,调处102件,调解成功60件。同时,因地制宜采用壮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双语”普法宣讲,组织宣讲团和各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深入边境村寨、强边固防一线开展宣讲50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进边寨、进千家万户,真正形成了“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多方发力、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天保村委会、船头社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下一步,麻栗坡县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边疆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勇创佳绩、再翻新篇,全力助推天保“三区”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来源:州委统战部 麻栗坡县)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