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暖心故事见证文山军民鱼水情深
发布时间:2024-09-26 10:47:37
和平年代,爱国拥军未必轰轰烈烈。平常日子,爱国拥军其实就是把部队的实际需要、官兵的现实需求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转化为实实在在、解难帮困的具体行动。
罗金娥的拥军故事告诉我们,它可能是一双鞋垫,密密缝成的针脚,寄托着农家妇女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徐桂英的拥军故事告诉我们,它可能是每逢清明到烈士陵园祭扫,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万涓细流汇成河。在文山州,有无数个罗金娥、徐桂英,他们的拥军故事,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
山顶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山下是炊烟袅袅的村庄。初秋时节的麻栗坡县杨万乡翻坡村,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走进“兵妈妈”罗金娥的家里,只见她正坐在院里,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绣制着拥军鞋垫。旁边的箩筐里,放满了做好的鞋垫。龙凤呈祥、梅花、牡丹……一双双鞋垫被罗金娥用彩线缝制出各种图案,寓意“平安幸福”;除此之外,每双鞋垫还细心地标注了码数,确保接收者能够穿得舒适。
今年78岁的罗金娥身体硬朗,精神饱满。说起做鞋垫的初衷,她说:“40多年前的一个雨天,部队官兵们从前线下来到我家里暂住,他们在院里脱下解放牌胶鞋时,脚上都被磨蜕皮了,青一处紫一处的,看着很心疼,当时就决定做一些鞋垫给他们。”
从此之后,一针一线,罗金娥将拥军爱国之情融进细密的针脚里,纳进了每一双鞋垫里。“以前做的鞋垫跟现在的不一样,要先用纸板做出鞋垫板样,然后比着在布料上画出大致轮廓,再用小剪刀剪出布样。每双鞋垫要缝六七层布,用白面浆固型后,最后蹬着缝纫机缝制。”罗金娥耐心地跟记者解释制作鞋垫的过程,前前后后要经过洗布料、晾干、粘连、缝针、匝针脚等步骤,一双鞋垫做好大概需要六七天。“他们心里装的是人民的安危,我心里想的是他们的平安,我做不了别的只能送点鞋垫给他们。”罗金娥说,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缝制一万双鞋垫送给保家卫国的人。
一双小小的鞋垫,看起来不起眼,但坚持做下来却并非易事。寒来暑往,穿针引线,罗金娥用自己的温暖和热情,给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家人般的关怀,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兵妈妈”。“当年的兵娃现在大部分退役了,他们有时间都会回来村里转转,每次我都会准备好鞋垫送给他们,来不了的我给他们邮寄过去。”罗金娥说。
如今,年事已高的罗金娥因视力不好,放弃了用缝纫机做鞋垫,改用手工纳底刺绣,鞋垫数量也从一年六七百双递减到百余双。送鞋垫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部队官兵、戍边民警、送退役军人……戍边民警尹圣男2023年第一次收到罗金娥赠送的鞋垫,她穿着垫了鞋垫的作训鞋走在巡逻路上说,跟自家长辈送鞋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罗奶奶送的鞋垫除了让人感动,还让人有一种坚决守好边境的责任感,不然总感觉亏欠身后群众的支持。
每年100双鞋垫,坚持三年五载尚且不易,更何况是38年。38年来,罗金娥早已完成缝制一万双鞋垫的目标。家人心疼不已,时常劝阻她,但78岁的她空闲时还是会缝制鞋垫。罗金娥说:“就这点念想,又不觉得累,反而很开心。”
一根“拥军针”,见证了一段“兵妈妈”的拥军历史, 更见证了人民和战士们的军民鱼水情。一双双鞋垫既寄托着“兵妈妈”的祝福,也代表了七乡人民对于战士们的深邃情谊。
清明,是缅怀与追思的时节。每逢清明,徐桂英都忘不了一件事——到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
2024年清明节前夕,为避免扫墓高峰期,徐桂英在家人的陪同下提前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陵园内,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在苍松翠柏的环抱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纪念碑前,徐桂英和家人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默哀致敬,寄托无尽哀思。从纪念碑拾阶而上,来到自己熟悉的墓台,徐桂英轻轻拭去墓碑上的灰尘,在家人的帮助下,按照故乡风俗,在烈士祭台上摆上糖、水果等祭品,点上一根烟、倒上一杯酒,一炷清香祭忠魂,跟烈士细诉着麻栗坡的最新变化,寄托无限追思。这样的动作今年86岁的徐桂英已经重复了30余年,但每次来仍不免有些激动。“每一位英雄都值得我们铭记。他们十六七岁的时候就留在这里了,生前我给他们送吃的,为他们缝衣服,牺牲了我更要来看看。”
徐桂英是麻栗坡县猛硐乡人,20世纪80年代,徐桂英认识了这群最可爱的人。“我家开了一个小卖部,战士们平时会在我家门口坐着吹牛。”徐桂英回忆说,有一天晚上,战士们不约而同的来她家门口坐着,就那样坐着,什么也不做,话也不说。徐桂英心里打鼓,猜想着战士们可能要上前线了,她马上把自家小卖部里的糖果拿来,往战士们的挎包里一人塞了一大把。班长将战士们不能携带的东西统一交给她,请她暂时保管,如果他们回不来了会有人来取。“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后来啊,忙忙碌碌的给他们送饭,缝衣服,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徐桂英哽咽地说,每当看到有自己认识的战士牺牲了,心像刀割一样。“我把他们当儿女,他们十六七岁就离开家乡保家卫国,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硝烟散去,和平重回。1989年,徐桂英与儿女们一道移居麻栗坡县城生活,徐桂英暗自承诺——每年为烈士扫墓。“年轻的时候我自己来扫墓,现在老伴、女婿陪我一起来扫墓。”徐桂英告诉记者,每逢清明时节,她都会梦见那群最可爱的人,她知道,这是他们在想念她,于是她开始准备各种祭品,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烈士陵园。
春来秋往,30余年过去了,没变的是这段扫墓的路,没变的是烈士们的音容笑貌,没变的每一座墓碑背后的故事,而徐桂英在慢慢变老。“有生之年,我都会去祭扫。我不在了后,我的后人会去继续祭扫。”徐桂英说,她已经交代了儿女,她去世后,由儿女每年去祭扫,这个承诺要代代坚守下去,让烈士精神永远传承。
英魂不泯,浩气长存。你们长眠,我们常念。“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安息的都是英雄,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些英雄的故事,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徐桂英说。
(记者:骆丽)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