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小坪寨里故事多!这是永续不变的红色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27 10:14:27
小坪寨村位于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位于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山脚下而闻名。
20世纪80年代,文山军民共同创造了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老山精神”,军民相处得亲如一家,情同鱼水。在小坪寨村,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有一箩筐。
(一)
时代变迁,抹不掉拳拳拥军爱民之情;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驻麻某部官兵们不仅在保卫家园中展示英雄般热血的一面,也在帮扶群众中流露暖心真情。他们大力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扶贫帮困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反哺“第二故乡”的深情厚爱。
入伍多年,驻麻某部的战士们还记得当兵时的一项重要“仪式”,每年新兵到岗,都要在老兵的带领下去盘有光家中“认亲”;老兵退伍临走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是去盘有光家中告别。这一“仪式”成了驻麻某部坚持多年的传统。“这户人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两父子生活不能自理,村里没办法照顾他们,就想到了部队。”驻麻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部队了解情况后,每天安排战士去盘有光家中为他们送饭,保障盘有光父子的生活。后来,盘有光老人因病去世。其儿子盘金旱一度生活态度消极,战士们继续对其展开帮扶,轮班陪伴、照顾,一批批老兵退伍了,新兵又过来“认亲”,直至盘金旱去世。
40多年来,驻麻某部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荣誉得了一个又一个,但有一样始终没变,那就是扎扎实实为驻地百姓服务,传承红色基因,熔铸忠诚信仰。
(二)
为民服务的传统,已经在驻麻某部延续多年。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烙印在驻麻某部官兵的基因里。
“医生,最近我的眼睛总是莫名的流泪,你能帮我看看吗?”“医生,上次感冒你开的药效果很好,能再开点给我吗?”……
在小坪寨村,村民生病了第一反应都是去驻麻某部找军医。小坪寨村位于老山脚下,这里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一年中多数时候雾大潮湿。以前村里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村里百姓就诊困难,为百姓就诊便成为驻麻某部帮扶地方的重中之重。如今,小坪寨村已建成设施完善、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村寨,但村里老百姓依然认可和信赖部队的军医。
“这种信任是刻在骨子里的。”小坪寨村村民冯文兴说,十年前他父亲在山里被毒蛇咬伤,他立即送父亲到部队找军医,经过军医紧急处理后再送医院救治。“战士们经常在山里巡逻,熟悉山里的各种蛇虫,跟军医说清楚是什么蛇,军医就能及时开药处理。”冯文兴回忆说,幸好部队在村里,父亲才没大碍。
“人民”二字,字重千钧。洪水袭来时、山火蔓延时、抢险救灾时……驻麻某部的官兵们向险而行,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众志成城,夺取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
“叔叔,谢谢你们,是你们照亮了我的成长路,让我圆梦大学。”近日,驻麻某部的官兵们在训练时忽然听到一个路过女娃感谢的声音。休息时分,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打听刚才那女娃是谁?
“应该是之前老兵们资助的孩子。”入伍时间最长的一位战士回忆说,他刚入伍时工资352元,当时工资发的现金,在征求个人同意后,部队每个月扣了2元,用于资助当地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驻麻某部就默默做着助学兴教的工作——官兵们把这叫作“育人育心、浇树浇根”。战争结束后,村民们生活恢复宁静,可依然贫困。“穷”就像绳索上的一个死结,缠绕着西南边境线上的这个小山村。官兵们深知,打开山区的发展之门,只有教育才是管根本、管长远的。
40多年来,驻麻某部助学兴教的行动不断线。驻麻某部有大批优秀人才,在部队统一部署下,战士们发挥自身优势,走进当地小学送教送学,在山里娃幼小的心灵种下更多希望的种子。“根据学校需求安排战士去上课,大部分是国防课,也有专业课,例如有个战士入伍前是高中数学教师,他就去学校上数学课。”驻麻某部负责人说。
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老山脚下赓续传承。“以前小娃娃上不上学无所谓,反正大一点就跟着大人出门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哪家娃娃都能上学,咱身后有部队!”小坪寨村村小组长冯玉贵感慨地说。
逐梦新时代,阔步新征程。驻麻某部官兵们坚定表示,一定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圆满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记者:骆丽)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