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广南县以“文山之干”深入推进“三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27 16:25:06
近年来,广南县以珠琳镇为“三区”建设示范点,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成效明显,民族团结、产业兴旺、镇域和美彰显特色。
党建引领,助推民族团结“石榴红”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力打造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珠琳示范样板。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共管格局。成立珠琳镇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定期听取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情况汇报。压实各村(社区)书记抓党建促宗教治理第一责任人责任,11个村(社区)同向发力,强化“四查看一报告、月查周看一报告”制度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民族标识,培育民族特色。先后投入200万元,打造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投资187万元建设11个民族文化广场;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全州最大的民族文化建筑清真寺,并于2021年完成改建,2023年全面投入使用。投资300万元打造塘子边、拉狗塘战斗遗址、何家大院红色文化旅游教育路线。组织融合共建,激活共治合力。全面落实“三个离不开”,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在珠琳社区干部培养中,重点储备优秀回族干部,“两委”班子成员中每届配备至少1名回族干部。镇党委每年邀请由回族群众选举产生的宗教场所管理委员会成员列席镇党代会、人代会,为珠琳发展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促进强村富民“聚民心”
始终把抓产业促发展作为珠琳镇激发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内生发展动力的根本措施,多元化抓产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构建“大产业”布局。推进多产融合循环农业发展,构建形成“一核心四片区”大产业布局。全镇肉牛存栏达3.5万头,出栏1.7万头,产值达2.2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个,绿色食品品牌产业基地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玉米种植7.3万亩;蔬菜种植1.6万亩;烤烟种植2.7万亩,产值上亿元。构筑“多循环”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加大土地流转、“双绑机制”等支持力度。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以“轮种套种+循环发展”模式,实行烤烟、蔬菜、青贮玉米等轮作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使群众增收134万元。投资220万元,完成64件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2个千亩级核心轮种烟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探索成立珠琳镇村集体经济公司,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集成,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全镇共流转5个千亩级连片基地,其中蔬菜1200亩、辣椒1080亩、烤烟1300亩、花卉1000亩、玉米1000亩。2023年,“送出去”经营主体2家,“请进来”2家,2022年珠琳镇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在15万以上,每年助农户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聚力善治,拧紧基层治理“动力轴”
围绕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的目标任务,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成果衡量的重要标尺。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近年来,投资330万元实施4个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项目,包括1个精品示范村和3个美丽村庄建设;投资920万元建设农牧产业设施项目;投资200万元建设玉米种源中心;投资100万元实施石丫口村功能提升;投资490万元实施中央财政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乡村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网兜”,创新开展基层治理“打一网、上一课、演一场”10次,召开群众面对面现场办公会11场次,覆盖11个村(社区)242个村小组,参与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来,11名“三官一师”开展普法宣讲126次,54名镇普法工作队员开展普法400余场次,覆盖242个自然村40000余人次。
在下步工作中,广南县将继续以“文山之干”深入推进“三区”建设和“3815”战略行动方案落实,使民生温度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持续“加码”。
(来源:州委统战部、广南县)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