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美美的平远丨平远片区:精心谋篇布局 共绘团结画卷 同谱幸福新曲
发布时间:2024-09-27 17:11:02
近年来,文山州平远片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一根水管”,致力于解决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一个篮子”,接力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打造“一个品牌”,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为各族群众保驾护航,走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远路径,打造文山州乃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文山样板”。
“一根水管”通南北夯实发展基础
地广却缺水,是平远片区的特点。
平远片区位于文山州西北部,以砚山县平远镇为中心,包括文山市红甸回族乡和砚山县阿舍彝族乡、稼依镇,辖40个村(社区)近20万人,居住有汉、壮、苗、彝、回等11个民族。
长期以来,因为雨季较短,加上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用水难”长期困扰并限制着平远片区的发展,给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以前平远片区水资源不够用,可以种植的产业较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如今,用水难问题解决后,不仅种植的产业越来越丰富,愿意来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了。”走进云南二十三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耀东就热情地介绍。
一段段沟渠、一根根水管,彻底改变了平远片区的“缺水”现状。云南二十三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他们的母公司不断创新举措,积极做好“水文章”,把科技化、智慧化融入农业种植,不遗余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了13个泵站、61个水池、307千米输水管道、286千米沟渠、238千米田间道、4569个下田道,全机械化的种植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而这,正是平远片区努力解决缺水瓶颈的现实缩影。为更好地解决用水难题,需在38公里外的德厚河引水,其中既要在悬崖峭壁筑坝体、建水库,还要在到处是溶穴溶洞的地底填“筛子”、防渗漏,打造一条德厚—平远的大“水管”,面临的挑战国内罕见。为解民之所困,州委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投资22.7亿元,实施德厚水库工程项目,不仅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而且彻底解决了20余万城乡人口的饮水困难。此外,平远片区还实施了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加快大松树水库、黑巴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平远大型灌区周边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文砚大型灌区建设。
随着用水难这一瓶颈的解决,平远片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逐步成型。近年来,平远片区加大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改造提升项目,发展辣椒、烤烟、蔬菜、山药、蓝莓、奶牛等高原特色农业,规划建设1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辣椒种植基地、10万亩烤烟生产基地、5万亩高原特色水果基地、5万头奶牛肉牛养殖基地、3万亩山药基地、2万亩石榴基地,打造全省知名品牌产品5个以上、全州知名品牌产品10个以上。
水通了,平远片区的产业发展也更加值得期待了。“我们合作社目前种植了4000多亩软籽石榴,随着水问题逐步解决,以后还要扩大种植规模。”稼依镇龙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永才对德厚水库入平远片区充满期待。
“一个篮子”聚优势打造产业集群
“我们公司的工人以苗族、壮族居多。还记得刚建厂的时候,工人们普遍开的是人力农用车,住的是破旧房屋。如今,工人们的小轿车停满了公司的停车场,家里也陆续盖起了小楼房。”走进砚山绿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育裕介绍道,公司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平远镇,如今已有11年,平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砚山绿兴,平远片区还先后引入美团优选、华芝百御、拜瑞农业、光筑农业等企业开展“农鲜直采”、蓝莓种植项目,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越来越多外地企业进入平远片区投资,越来越多本地企业也在发展壮大。砚山县亚飞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有华介绍,自己注册了三家公司,涵盖了从土地流转到种植、收购辣椒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业务。
吴有华还透露,他们每年收购辣椒1万余吨,土豆1.2万余吨,生姜4000多吨,种植户每年收入可达3万元。
企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带动农民致富的合作社也不甘落后,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走进砚山县稼依镇新寨村委会,村党委书记杨丽琼热情地介绍着合作社带动各族群众致富的故事,“我们这里有壮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主要种植鱼腥草,一年四季都可以收割,每天可运出去一两万吨折耳根,今年每市斤2元,仅这一项,村民户均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
各个企业在平远聚集发展,源于平远片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核心基地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近年来,该片区因地制宜打造以平远集镇蔬菜基地为中心,以稼依镇的辣椒、红甸回族乡的山药、阿舍彝族乡的苹果等产业集群为主干的“一中心、三联动”的产业布局,同时上联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内培松南、兴发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外接香港李锦记、贺福记等大型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全面做强蔬菜研发端、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通过延链强链,建设生产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集群化的全产业链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共同体,让壮族的辣椒、苗族的三七、彝族的苹果、汉族的山药、回族的肉牛乘着各民族共同驾驶的运输车,东出“两广”、西向“两亚”,走进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目前已实现农业总产值13亿余元,带动6000余户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平远片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正大力推进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努力将平远片区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辣椒专业市场),红甸乡打造成全州山药精深加工、交易基地和商品牛养殖交易基地,更好地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个品牌”解难题 共绘团结画卷
“现在房子也盖好了!” “对我们这种情况的家庭来说,真的是好!”话语朴实,情感真挚,说这话的人,正是平远镇田心社区的村民李敏和丈夫彭维仁。
夫妻二人结婚20余年,最大的心病就是没有自己的房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家四口租住的公租房显得太过拥挤。今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专为平远片区定制的“民族团结安居贷”,让夫妻二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而这,正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州委民族团结工作队的指导下,创新金融帮扶机制推出的“民族团结贷”政策。民族团结贷包括民族团结幸福贷、民族团结致富贷、民族团结安居贷、民族团结美食贷、民族团结民宿贷、民族团结云牛贷等产品,贷款期限从1年到15年,授信额度以30万-500万元不等,能够满足生产生活各方面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8月末,共累计接待咨询金融业务1200余人(次),办理民族团结系列贷款274笔4767万元,其中幸福贷202笔3007万元,致富贷67笔1555万元。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平远片区不仅有“贷”,还有“保”。
“感谢保险公司帮我们渡过难关、共建家园。” 稼依镇华侨农场的王广福激动地说道,今年大年初二他们全家在外面过年,房屋由于线路老化起火,财产损失严重,保险公司了解情况后赔付了他们四万多元。
今年4月1日,平远镇回龙社区村民杨周勇家后的大树被风吹断,树掉下来将房顶打烂,杨周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保险公司,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一千多元的补贴,他感叹道:“民族团结保值得相信,不仅服务态度好,工作进度也快。”
而这,正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砚山支公司平远镇营业部针对平远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推出的“民族团结保”这一惠民民生保险,使群众的人身、财产等在发生意外保险事故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群众利益多一份保障。
在持续“民族团结贷”“民族团结保”等民族团结产品的基础上,该片区还推出民族团结“杯、街、宴、游、群英谱”等一系列产品,以文化节、文体赛、百家宴、假日游等形式打造民族团结系列品牌矩阵,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联谊交流,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以更加有形有感有质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赋予经济发展以“三个意义”。
(全媒体采访组记者:龙敏飞 陈晨 陈濡忘 杨苑 陈慧君)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龚莉 何德猛 刘红丹 陶晶晶)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