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强国复兴有我·红色记忆 | “文山是我的第二故乡”
发布时间:2024-10-03 20:50:50
前言
离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奉献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光辉的一生,有许多生动、鲜活、感人的经历和故事,是宝贵的历史见证和独特的文化遗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州委老干部局、州委党史研究室、州融媒体中心联合采集了一批离休干部“红色档案”资料,现推出部分离休干部采访记录,展示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迹,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中汇聚起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今天推出《“文山是我的第二故乡”》。
来到文山州离休干部杨宗昌家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今年90岁的杨老是临沧人,在文山工作、定居,到今年已是第70个年头,为文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见证了文山的飞速发展。他满怀深情地说:“文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文山的变化太大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感越来越强。”
杨宗昌14岁时参加滇桂黔边纵九支队,成为一名政工队员。1950年,16岁的杨宗昌到临沧县(现为临沧市)公安队担任文书,1951年到省机要训练队工作。1952年到1953年,杨宗昌先后在宜良、罗平担任机要译电员,1953年3月入党。1954年,杨宗昌被组织分配到文山州,先后在文山、马关、麻栗坡、富宁、砚山多个单位工作,任过机要译电员,做过秘书,当过党校教师。1979年,杨宗昌调到文山州对外经济贸易局工作。
杨老至今仍清楚记得初到文山时的印象:“那个时候的文山城很小,还有城墙。持续下大雨的时候,盘龙河发大水,地势低洼处经常淹水。后来,解放军部队协助改造盘龙河河道,这才消除了文山城的水患。”
1992年,文山州从“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杨老当时在州对外经济贸易局工作,他回忆说,那时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全州8县的农副产品如荞籽、动物皮毛以及三七等药材调拨到省上再出口国外,换取外汇后购买工业生产需要的机器以及粮食,解决部分群众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这几年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太快了!城市面积扩大、生活环境优美、人民群众生活富足,在原来城墙位置的东风路像大都市一样,让人骄傲!”说起如今的文山,杨老自豪感满满,“都是党的好政策啊!我们晚年过得很幸福,这一生,值了!”
(策划:梁丹 记者:魏兰/文 视频:黄刘鹏)
(编辑:刘虹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