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人大代表王志军:为了美美边关而努力
发布时间:2024-10-10 22:01:27
“只有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守边、固边,我们的边疆才会更加的稳定、和谐。”州县镇三级人大代表、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军常常在思考,要怎样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将更多的人留在家乡、留在边疆。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在马林边民互市集市,现有26家常住商户在市场上租店经营,其中民族服饰加工店就有8家。每到赶集日,零散商户可以达到三十家,人流量500—600人,交易额最高可达3万—4万元。
“现在的生意都还不错,在赶集日营业额基本在千元以上。”杨云苗族服装店的店主笑着说道,“王书记也经常到店里关心我们的生意,平时遇到什么困难,一个电话他就过来帮忙处理了。”
2017年,马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25个村小组的97户430名群众搬迁到了马林新建市场所在地。2022年,陆续实施马林村民族服饰加工建设项目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后,马林边民集贸市场的建设趋于完善,外来人口进入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马林幼儿园、村委会、卫生室等也搬迁到此,现有常住人口2000余人,用水需求很大,而现有的水源无法满足集市发展需求。为了解决供水问题,王志军带领马林村班子成员进行研究,找到了新的水源点。在麻栗坡县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解决马林边民互市集市饮水困难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集市引水已经被纳入麻栗坡县沿边供水三年专项行动,预计在今年底前马林边民集市的供水能够得到保障。“在供水问题解决前,我是三天两头就给王书记打电话,为的就是让村民有水吃。现在好了,集市供水纳入了项目保障,我们的生活也有了盼头。”马林新村组长陶兴安说。
家家户户都住好房、穿好衣、吃好粮才是真的幸福。从部队退伍后,年轻的王志军选择了外出打工,但每年春节回到家乡,看着逐渐年迈的父母和贫穷的家乡,王志军总觉得自己要做些什么。几经辗转,王志军2018年返乡开始创业,先后尝试核桃、香椿等产业,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2021年,看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牛,王志军就在思考“为什么不把肉牛养殖发展成规模养殖呢”。于是,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协调省、州、县农业扶持资金,马林修建了第一个现代化养牛场。牛场建起来了,却没有多少乡亲愿意参与规模化养牛。于是,王志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四处贷款筹资,购买了1台打包机、2台打草机、5头犊牛,既当管理员,又当饲养员,苦心钻研肉牛养殖技术,利用冻精改良技术等引进了优质肉牛品种,不断扩大了养殖规模,截至目前,王志军的肉牛养殖规模已达44头,近三年收获净产值20万元。在他的影响下,马林村的农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他成立了森然专业合作社,以村企合作、联农带农新模式,探索出了抱团发展、助农增收的新路子。马林全村共有950户农户参与肉牛养殖,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头发展到1000余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头村”。2023年,全村农户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实现增收100余万元。
马林村的苗族家庭占比超过了80%。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团结互助、重情重义的民族,在困难时期办理丧事过程中有“一方有事八方支援”的良好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步演变成为讲面子和相互攀比的不良习俗。“按照习俗,办理丧事时主人家至少要杀一头牛和三四头猪来招待亲朋好友,而亲朋好友也要拉动物来上祭,一场丧事下来杀的猪、狗、羊要在六七十头左右,杀一头牛占多数,也有杀两到三头的,我见过最多的杀到六头。”董干镇人大代表、马林村坪子村小组组长吴正忠介绍。对于这种铺张浪费的情况,王志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改变观念,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碍于面子和人情,又不得不按照习俗来做,为自己和家庭增添了很多负担。”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王志军带着有共识的苗族干部到各苗族村寨收集了群众意见,充分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改变的意愿,走访发现大部分群众都乐于改变现状。时机成熟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王志军带领干部在马林的各苗族村寨召开移风易俗群众会,并签订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约定共同节俭办理白事。在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下,马林村的白事办理祭祀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从以前的六七十头动物,到现在只有直系亲属送的六七头。改善了铺张浪费的情况,也就守住了群众的钱袋子,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花在了提升生活质量上,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对创造财富、守边固边的热情也就更高了。
强边固边根本靠的是边疆人民,兴边富民根本为的是边疆人民。只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才能实现边疆稳、边防固、边民富、边关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林村的群众腰包会变得更鼓,边防会变得更坚韧。
(朱礼頔)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