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西畴:“农耕文化”进校园 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0-18 17:18:51
近年来,西畴县各校(园)充分利用当地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传承,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趣味。
西畴县教体局、县三小先后组织开展了“‘研’途识趣,‘学’中成长”“粮食安全我知道—学农周”农耕文化寻根研学之旅。通过身边英雄、劳动模范、劳动创造示范基地等育人资源,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样活动、拓展练习和公益性劳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
西畴县各校(园)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开展农耕实践。在充分利用当地周边农耕文化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开辟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如西畴县第三小学在校内开设了占地100余平米“开心农场”学生科普劳动实践种植基地。县三中累计投入10万余元用于劳动基地建设,流转劳动基地累计8亩。西畴县扭扣国立希望小学因地制宜建设了校外和校内2个劳动实践基地和1个养殖基地,以“四干”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用“苦干”种好一园菜,养好一池鱼;用“实干”办好一所劳动示范校;用“加油干”做好一面“‘学思践悟行’文化墙”;用“创新干”打造“‘乐学礼智’四个角”,让师生们在“苦干、实干、加油干、创新干”的劳动实践中践行“西畴精神”,感受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蜕变与升华,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听“老师讲农耕故事”,激起对农具的热爱之情。每一件旧农具都是极珍贵的,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历史,还因为它们来之不易,斛、斗、升……一件件农耕工具都是老百姓根据农活或生活所需发明创造的。学校通过劳动课堂讲述农耕故事,看农耕器具,激发学生对农具的兴趣。二是看“农耕记忆陈列故居”,为学生打开了解农具之门。在西畴县兴街镇东升公社侬慧莲故居陈列着扁担、簸箕、稻桶、打稻机、碾米机等农耕农家用具的实品,一幅幅旧时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宛在眼前。一件件老家什物件,带着历史的沧桑和亲切,仿佛诉说着从前的一切。2023年以来,西畴县教体局先后组织开展“乡约东升”“追寻红色印记·争做强国少年”—七乡少年寻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石榴籽”研学活动,把劳动教育延伸到田间地头、乡村院坝、名人故居,打造“田间课堂”“院坝课堂”,提升学生获得感。
建立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通过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实践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理解他人、珍惜成果、懂得感恩、提高辨别是非曲直及善恶美丑的能力。西畴县汤谷民族小学、县三中、县三小结合实际把当地特色农业、民间传统技艺、学生实践活动带进校园,丰富学生劳动文化生活。培养教学农耕文化课程的专业师资队伍。截至目前,西畴教体系统有劳动教育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588人。开辟校内小小农耕园和校外绿色基地。在校园内外分别开辟“小小农耕园”和“劳动实践基地”。有序组织学生进行简单易行、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广泛建立校内外传统农耕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莲花塘中学建设农业生产劳动基地共4亩,其中蔬菜大棚400平方米,满足全校师生700余人同时开展劳动实践,烹饪劳动基地100平方米,满足50余人同时开展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畴县第三小学在校内开设了占地100余平米“开心农场”学生科普劳动实践种植基地。
庆祝“农民丰收节”,唱响德育主旋律。以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外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们对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农耕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为从学生时代起就拥有“农民情结”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24节气活动”,丰富德育新内容。学校以“24节气”为主题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学一学”学习二十四节气基础知识,科学课堂“做一做”学会使用温度计及植物标本,语文课堂“背一背”节气歌、气象谚语,科学、地理课堂“议一议”气温与动植物、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一步,西畴县教体局依托当地农耕文化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劳动实践的实效和品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历史、传统农业的变迁、农业的发展现象及状态。
(来源:西畴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编辑:周秋 排版:陆军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