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化中国行|坡芽歌书:古老字符,天籁之音
发布时间:2024-10-21 11:33:00
坡芽歌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记录在土布上的爱情民歌集,歌声表达了壮乡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今年7月,2024世界青少年合唱节暨第一届大湾区合唱节在香港文化中心开幕,来自我州的坡芽歌书合唱团以一曲《命好才相会》在开幕式上惊艳亮相,合唱节上坡芽歌书合唱团演唱的每一首曲目都充满故事,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深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文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8月8日,坡芽歌书合唱团专场演出——“爱情密码”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在这些活动中,合唱团团员们演唱了《客从哪方来》《哪里鹧鸪叫》《妹要嫁何方》《只爱你一个》《远古的歌》《舍得舍不得》《难得醉一回》等曲目,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来自壮乡的天籁之音,体验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情歌的独特魅力。
坡芽歌书合唱团在演出中。
坡芽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它“不仅有诗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它“印证了文字发展的过程,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最动人之处是蕴涵、浓缩、传承、歌颂了最古老、最纯真、最美好、最浪漫的壮乡爱情。
壮族山歌特别丰富,人人能歌,个个会唱,“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村寨新貌。
以前,壮族不论男女,从四五岁起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不论是下地种田上山砍柴,还是婚丧嫁娶社交恋爱,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逢年过节,都用山歌来表情达意。
学唱歌书。
传说,从前有一位富宁县著名的歌手到邻村帮朋友盖房子,路遇一位放牛的女子,非要拉着他对歌。他们对歌非常投入,女子忘记了放牛,唱到傍晚才让他走。当他从邻村返回时,邻村的歌友为了能和他对歌,不想他走得太快,就用自制的简易轿子抬着他慢慢走,一路走一路唱,原本两个小时的山路,竟然天黑才到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壮族谦逊的性格,使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显得特别委婉、含蓄,表现在对歌中,则是把自己贬得很低,把对方捧得很高。因此,壮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说对方的好,说自己的不好,传情至深。这或许就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族山歌中得以广泛运用的原因。
对歌。
壮族歌手演唱时,总是一挥而就、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昼夜不歇,所对山歌,皆有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而且通常一个人能用男女两种声调“对歌”,就算唱三天三夜也能做到内容不重复,体现了真正的“原生态”和“实力派”。
“坡芽”是一个壮族村庄的名字,坐落在右江上游地区富宁县剥隘镇的大山之中。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采黄花煮于沸水中,可得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
坡芽村全貌。
以前,坡芽村居住着几十户壮族人家,绿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常有微风送来竹林摇曳的“沙沙”声。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墙体由浅黄色的黏土垒成,低矮处附生着油绿的苔藓,瓦是青瓦,一片连着一片,均匀地铺排在屋顶的两侧,各家二楼的屋前延伸出一片竹子搭成的晒台,上面晾晒着谷物和衣物。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善良的人们。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壮族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在田间地头,在月光下火塘旁,村中男女,一家老小纷纷开唱,乐此不疲。
因此,山歌文化在坡芽村得以长盛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达20余种,散发着古老文明的光芒。
山歌不外乎一个“情”字,在富宁,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山歌莫过于坡芽情歌。
2006年2月,神秘的坡芽歌书在世人面前闪亮登场,使默默无闻的坡芽村扬名国内外。
歌书在传承。
当时,壮族文化电视剧系列片《丽哉勐僚》摄制组到富宁县开展拍摄工作,富宁县借机对全县壮族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中发现,坡芽村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约一尺、长约二尺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
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这块“布瓦吩”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记录了81首壮族情歌,男女各对唱40首,最后一首为合唱。歌书中的一幅图案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只要见到图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
例如,“布瓦吩”上的一对鸳鸯,可以唱出如下的内容:“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注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当一年,别说各一方。”
经考证,这81个图案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其形固定,音固定(但这个音不是一个字的音,而是一首歌的所有音节),义固定,内涵丰富,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专家将其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简称“坡芽歌书”。
山歌不断往来,男女情愫互生,成就一段姻缘——这或许是现实生活中诸多壮乡儿女的爱情故事,但她更是活在“布瓦吩”上的情歌,活在歌者嘴边的调子。
向观众展示原生态唱法。
坡芽歌书通过虚拟的生活场景,以叙事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壮族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由相识到倾慕,并以歌为媒,表达自己的情感,赢得对方的爱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手法,试探、考验对方,最终实现白头偕老、誓同生死的情感历程。
歌书上的81首山歌都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歌词为五言四句至十几句不等,多采用《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且技法娴熟,充分体现壮族作为稻作民族所具有的诗性思维。追求纯真、美好、浪漫的爱情,牵手爱人一同奔向幸福的生活,是坡芽歌书的基调。
爱情并不复杂,两颗真心足矣。
真正激动人心、饶有趣味的是追逐爱情的过程中,那些可爱的小心计、小任性,以及随时呼之欲出的多愁善感和偶尔的发呆犯傻。
坡芽歌书,抒情到极致,也浪漫到极致。壮族纯美的爱情和智慧的结晶,就这样浓缩在了千古的绝唱里,引得后人无限赞叹。
因此有人说,坡芽歌书是一部壮乡儿女的爱情宝典、情感教科书。同时,因为歌书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它也是富宁县乃至整个文山州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坡芽歌书,就这样一直唱,一直唱……
(周晓文 图片由州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