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强国复兴有我·科技之光丨钟正阳:引领石漠化区绿色转型的创新先锋

发布时间:2024-10-21 15:28:05  

开栏语: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营造爱国奉献、团结奋进的浓厚社会氛围,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强国复兴有我”系列主题报道。选取教育、医疗、科研、文化、民族团结等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部门以及其他行业的75个人物,聚焦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奋进新时代,在各自岗位默默奋斗、干事创业的感人故事,全面反映文山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的新进程新成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今天推出《 强国复兴有我·科技之光丨钟正阳:引领石漠化区绿色转型的创新先锋 》

“在石漠化区种植高大禾草,成熟后的牧草用于饲喂肉牛。肉牛产生粪便,微生物技术把牛粪便发酵为优质有机肥,有机肥回归土壤供给林果和饲草养分。”

这是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研究所所长钟正阳带领团队,通过六年的反复研究与实践,在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石漠化区总结构建而成的石漠化区“农林草畜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得益于该模式的构建,2022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钟正阳被评为文山州第一届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然而六年前,文山州农科院畜牧水产研究所成立之初,作为所长的钟正阳对石旮旯遍地、缺土少水的石漠化区还知之甚少。

“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到处是石头,一片荒凉,老百姓顶多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点玉米,收益少之又少。”初进三光片区,钟正阳便遇到了科研工作的“拦路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技术研究,找到适宜这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让当地的群众能富起来呢?”

绿色循环 生态重生

面对石漠化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干旱严峻的挑战,钟正阳迎难而上,提出了构建“农林草畜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

连续六年,钟正阳与研究所八名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走访企业、群众。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成功将农作物种植、林果经济、草地建设与家畜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果—草—畜—肥”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家庭牧场 适度规模

文山州的肉牛养殖98%都是农户散养,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非常粗放。为了更好地推广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让更多农户受益,钟正阳创新性地集成了一套“家庭适度规模种草养牛”技术体系。该体系结合地方实际,充分考虑了农户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农户在自家土地上适度规模种草养牛。

“我们在全州八县(市)石漠化区选取25户农村散养户,作为家庭适度规模种草养牛的示范户,指导养殖户学习优质饲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饲喂、肉牛品种繁育、粗料+精料的科学饲喂技术。养殖户同时也是种植户,再教养殖户把牛的粪便进行技术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有机肥再用于饲草和其他作物种植,形成一个闭环模式。”钟正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当年迈出的一步步。

通过家庭适度规模种草养牛模式示范的循环,农村粪便污染环境问题解决了,农户的养殖种植成本降低了,种植产量、养殖效益更是得到较大提升,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品种筛选 配方创新

在石漠化区种草养牛的过程中,草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多年来,钟正阳带领团队,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云南省草地动物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合作。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筛选,最终筛选出适宜文山州不同生态区种植的饲草品种绿叶山蚂蝗、云牧1号、文白2号、文青贮5号、“蚌谷”蕉芋、“竜所”千穗谷等牧草品种九个,并通过国家和省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高峰牛、西门达尔是目前文山养殖数量最多的两个牛品种,饲料配比是关系牛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钟正阳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研制出了既能提高肉牛生长性能又能增强其免疫力的粗料(象草、秸秆)+精料+中草药副产物的两个中草药饲料配方。

“养殖户按照配方科学饲喂后,肉牛育肥期的生长就从原来的每天1-1.5公斤,提升到2-2.5公斤,牛的生长速度就变得很快,养殖收益肯定就增加了。”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石漠化区的饲草资源,也为绿色养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林下种草 保水保肥

干旱、土层薄、地瘦是石漠化区土地最大的短板,更是阻碍企业在山区发展经济林果的最大障碍。为此,钟正阳与中国热带农科院合作,多渠道收集草种资源,一次次实验研究、测土壤、作评比,最终选定出固氮能力强、保水保肥效果好的豆科牧草绿叶山蚂蝗在西畴三光石漠化区猕猴桃基地作示范种植。

“基地自2020年在林下种植绿叶山蚂蝗后,土壤质量不断提升,土壤湿度非常好,有机质含量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了1.1倍。这样拨开来看,蚯蚓、小虫子非常多,因为草生长旺盛,也抑制了其他杂草的生长。”在示范区,钟正阳看着遍地翠绿的绿叶山蚂蝗介绍道。

目前,在西畴三光片区的猕猴桃基地林下共种植了300亩绿叶山蚂蝗,猕猴桃产量和品质逐年得到提升,片区的生态环境也逐年得到改善。

专利授权 论文发表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钟正阳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工作以来,先后参与生物技术、玉米育种、饲草饲料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及省、州科研项目25项,获授权专利11项,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8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先后获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文山州技术创新人才、文山州兴文英才计划——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这些专利和论文不仅是对其研究成果的肯定,更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坚守初心 继续前行

山更青了,地更绿了,牛更肥了,生态循环起来了。如今,文山的石漠化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变革。像钟正阳一样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正一步步探索研究,深入山区、深入农户、深入企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一个又一个适宜石漠化区发展的示范样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通过我们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并用到生产上,促进石漠化区发展,让百姓有收益,这个就是畜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能让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石漠化区发展的先进生产力,钟正阳觉得很是欣慰,也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将和团队继续坚守初心,围绕文山的特色资源,致力畜牧科技的研究、发展和运用,把论文写在山间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文山实践尽一份微薄之力。”

(记者:徐敏)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