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怒江州泸水市:引进现有帮扶车间上下游产业链 增加群众就近就业

发布时间:2024-10-23 10:18:22  

就地就近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村(社区)“一老一小”现实问题、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重要举措。泸水市因地制宜招“小商”、千方百计拓“岗位”、组织群众当“蓝领”、选派精锐驻“工地”,“小切口”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泸水市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虽然经过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历史跨越,但仍然是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是头号任务,尤其是确保3.29万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泸水市认真落实省委、州委部署要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行动,千方百计抓就业促增收,带领搬迁群众走上“背个背篓进城”到“领着工资奔富”的发展轨道。

2023年底,泸水市组织化转移就业搬迁群众1.78万人(其中,就地就近就业1.2万人),实现户均2人就业,稳住了就业“基本盘”。随着工作的推进,仍然面临群众规模性稳定外出就业难、家中“一老一小”数量增多、本地企业吸纳能力有限等现实难题。对此省委给泸水市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方法——王宁书记、王予波省长、刘非部长等省委领导在怒江调研时强调,要把家门口的资源要素组织起来,因地制宜招“小商”,集中政策和资源全链条培育产业,扩大县域经济容量,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泸水市委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成效”的抓工作“三部曲”要求,深入开展以棒球加工、电子元件加工、独龙毯编织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工作,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带动群众就地就便创业。

主要做法是:

因地制宜招“小商”,全力补齐棒球加工上游短板。

一是全面复盘分析,找准招商对象。泸水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且物流成本高,客观存在“招商难”问题,容易出现“招不准、不长久”等情况。脱贫攻坚期间泸水建成32个扶贫车间,目前正常运营的21个,其中10个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5个是棒球加工车间)。对此,州委开展专题调研,点对点深度研究,确定以“五年持续生产、用工数量稳定、群众易于掌握”的“棒球加工”为招商重点,同时也招引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是领导带头招商,推进增产延链。今年7月,州委洪维智书记带队赴广东珠海以“棒球加工”增产延链为重点开展招商。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确定:全州棒球“缝合车间”每月产量从目前11万个增加至60万个以上(每年总量达700万个以上),今年12月底,全州棒球“缝合车间”将从7个增至15个、用工从336人增至1000人以上,泸水市棒球“缝合车间”将从目前5个增至8个,用工600人以上;“缝合车间”加工量达每月60万个后,将在泸水新增球芯制作、皮革剪裁“两道上游工序”车间,再增就业200人,每个棒球总加工费将从现在的3元增至10元左右,为棒球加工产业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抓好政策配套,保障招商落地。坚持“服务重于招引”,落实“一对一”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日等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解难、提升服务质效,配套场租减免政策,将用工数量与场地租金挂钩,每增加50人减免场地租金20%;落实生产奖补和就业奖补政策,按使用脱贫劳动力或监测帮扶对象人员所发放年度工资总额的20%给予企业生产奖补,对吸纳监测帮扶对象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分别按实际支付报酬的40%、20%给予企业就业奖补。想方设法弥补运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企业发展与就业增收“双赢”。

千方百计拓“岗位”,竭力延伸产业发展下游链条。

一是试点推进独龙毯编织产业链。今年,州委按照“产业基地在独龙江、编织车间辐射四县、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的发展规划,通过上海素然公司招商确定:每年独龙毯“保底订单”600张(规格长8米、宽45厘米),原材料由公司提供,平均30个工时可编织一张,每张编织费按“标准控制”450—800元不等(平均600元),可整体带动妇女就业增收200人,预计人均增收1800元。启动“独龙毯编织共富工坊·泸水车间”建设,致力于打造集“非遗展示、产品销售、延链研发、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展示中心和生产车间,预计带动妇女就业100余人,并通过“文景融合”,以旅游景区带动独龙毯销售、以非遗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二是填补电子产业发展空白。7月份,州级引进珠海市隆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怒江建设电子元件加工车间,整体用工1200人以上。第一期车间建在兰坪县,已组织30名技术骨干培训并加快厂房建设,预计10月底投产,用工约600人。一期车间产品合格率达标后,该公司拟整体转移到怒江发展,第二期车间将落地泸水市,可再提供约600个用工岗位。

三是推行“十小创业”激发就业活力。结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创新试点党建引领“十小创业”,村(社区)党组织人对人动员引导,使用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支持,组织群众在旅游景点通过“小推车”销售土特产、借助“小作坊、小果园、小圈舍”发展庭院经济,全市1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409名易地搬迁群众通过小客运、小商店、小摊位等实现自主创业。

组织群众当“蓝领”,合理上岗挣钱顾家“两不误”。

一是车间围绕劳力建,让群众就地上工。由于帮扶车间建设容易出现工位与工人数量不匹配、订单时限与工人工时不协调等问题,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优势,通过“五心网格”逐一摸清劳动力技能、就业意愿、家庭情况,按照劳动力分布来设置帮扶车间,精准匹配“车间工位”与“工人数量”。目前全市5个棒球“缝合车间”以及后续将新增的3个,分别建在不同安置点,每个点平均有工位40—60人不等,并且都预留了扩工空间。

二是工时围绕工人定,让群众差异上工。考虑到部分工人因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特殊人员确需照顾以及部分群众生产效率低占用车间工位等情况,灵活安排上工时间并设置家庭工位,工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方式“上工”。比如,棒球加工车间有的工人上午10点回家做饭,中午不休息继续上工,晚饭后还可以“加班”;有的把材料领回家,按件计发工作酬劳,特别是弱劳动力可以在家生产,能做多少做多少。

三是补助围绕业绩奖,让群众稳定上岗。针对部分工人一时不习惯每天工作“八小时”,工时不足(如和谐社区棒球“缝合车间”,工人月均上工仅有14天、日均工时仅有4.38小时),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完成订单的情况,我们以劳务补助引导稳定就业,对脱贫劳动力或监测帮扶对象在帮扶车间稳定务工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每月150元劳务补助,6个月以上的给予200元补助,激励引导稳定就业;我们以生产比武鼓励提产增效,从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对稳定就业、生产业绩突出的优秀务工人员给予奖励,激励引导提高工人“个体产能”;我们以暖心关爱解除后顾之忧,建立“3256”精心关爱留守儿童、“村嫂”公益岗、“老带小”集中托管、“幸福食堂”暖心送餐、“邻里帮帮团”等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机制,让车间工人安心上工增加工时。

选派精锐驻“工地”,力量下沉高效推进车间建设。

一是成立“项目组”,全面协调狠抓落实。鉴于帮扶车间建设涉及部门多、协调对接事项繁杂,在“产业就业创业组织化项目组”内设就业帮扶车间项目小组,抓好招商跟进对接、车间建设进度、指导招录工人等工作,确保订单、车间、工人“三个要素”齐步走。

二是选派“施工队”,定责限时建设车间。因乡镇(街道)和社区难以承担对接企业、建设车间等工作,坚持车间建在哪里、干部就下沉到哪里,实行“一个车间一个专班”。州委组织部统筹选派职级干部和州、县(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骨干人员,住进搬迁社区、车间一线工作,确保以最快速度完成车间建设。

三是组建“背包队”,挨家逐人上门招工。针对社区动员群众力量不足的问题,按照“1名干部找20名工人”任务量,统筹挂联单位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和社区干部、驻点工作队等工作力量,一个车间组建一支“就业背包小分队”,逐一上门动员,把工种讲清、把收入算清,“凡问必答”帮助打消思想顾虑,“磨破嘴皮”让其就业增收。

通过探索实践,我们对抓好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是高位推动落实是保障。州委始终把招“小商”促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作为“破题之策”,州委主要领导带头调查研究、外出招商,结合怒江实际提出“坚持‘党建引领’一个关键、紧盯‘充分就业、就业质量’两个重点,抓实‘精准招商、用好政策、盘活车间、拓展渠道、扩大容量’五项工作”的“125”工作思路。泸水市委按照州委工作要求,明确以棒球加工为重点招商对象,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建设劳动密集型车间,环环相扣推进增产延链。同时,选派骨干人员住在“工地”一线推进工作,为高效建成车间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创新机制打通堵点是关键。在车间落地过程中,坚持“一个车间一个专班”,选派“施工队”定责限时建设车间,组建“背包队”上门招工,完善政策配套落实“一对一”服务企业机制,创新党建引领“十小创业”建立关爱服务机制等,确保了招商成果立马落地、车间建设快速推进、工人组织紧跟到位。三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根本。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结果导向,通过发挥党组织优势,针对不同主体的搬迁群众,把需求收集、组织动员、贴心服务等工作做细做实,采取精准匹配工位、灵活安排上岗时间、激励群众稳定就业等多种灵活方式,竭尽所能帮助群众找到适合的岗位,得到了搬迁群众的高度认可,激发了自主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

目前,泸水正致力于引进现有帮扶车间上下游产业链,以增加群众就近就业为目标,通过持续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全力做好招“小商”这篇“大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就业帮扶车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文山州委组织部、州委政研室供稿)

(编辑:周秋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