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强国复兴有我·科技之光丨李存龙:用智慧夯实“百姓米仓”

发布时间:2024-10-24 10:35:01  

开栏语: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营造爱国奉献、团结奋进的浓厚社会氛围,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强国复兴有我”系列主题报道。选取教育、医疗、科研、文化、民族团结等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部门以及其他行业的75个人物,聚焦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奋进新时代,在各自岗位默默奋斗、干事创业的感人故事,全面反映文山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的新进程新成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今天推出《 强国复兴有我·科技之光丨李存龙:用智慧夯实“百姓米仓”》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压舱石,水稻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仓”。对于李存龙来说,百姓的“米仓”实,他也才能心安。

李存龙,1966年出生在丘北县官寨乡一个壮族农民家庭。最初,李存龙选择稻作遗传育种作为人生矢志追求的梦想,源于他对文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从小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他深知,粮食是国之根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份初衷和动力,一直激励着他在稻作科研领域不断砥砺前行。

潜心研究,填补云南省国审水稻品种空白
>>>

30多年来,李存龙一直潜心从事云南香型软米种质资源发掘与育种利用研究。作为这一研究领域先行者,他通过不懈努力,创制了一批品质优异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亲本,并以此为基础,配制出了国内首个综合品质达到国标一级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品种,结束了云南省没有国家级杂交水稻品种的历史。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国际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然而,当时因多种因素制约,生产上使用的优质杂交水稻亲本十分匮乏,导致杂交水稻米质差的多,好的极少,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稻米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1998年,李存龙首次提出把云南特有的品质优异的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把香味基因和软米基因导入杂交稻亲本,创建优质香型软米杂交稻亲本,实现两系、三系配套。在此基础上,采取“优优配、香香配、软软配”的杂交亲本选配方法,从根本上克服了杂交稻品质差的技术难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李存龙利用云南拥有丰富的香型软米种质资源优势,成功发掘出一批有利的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了具有应用前景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亲本246个,其中,已经获得国家授权保护的品种26个,以之杂交配组出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优质杂交稻品种7个,占目前云南省获得国家级杂交稻审定品种的60%以上。文优198填补了云南省没有国家级审定水稻品种的空白,国优一级杂交水稻文富7号更是国内综合品质达到国标一级米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品种。

直面困难,带动科研事业稳步提升
>>>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文山在推广水稻良种上面临着巨大困难。”李存龙回忆到。那时,由于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以及农民对新品种的接受度有限,杂交水稻的推广之路可谓举步维艰。农民们对传统的种植方式有着深厚的情感依赖,对于这种看似“新奇”的稻种持怀疑态度,担心产量不稳定或种植难度增加。因此,尽管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逆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阻碍。

但现在,文山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李存龙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以及全州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配合,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着农业的发展,文山的科研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科研团队不断壮大,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在省内外科研团队单位和成员的大力支持下,李存龙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州级项目1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8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26个,获得国家审定优质杂交水稻品种7个、云南省审定品种7个,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他主导的科研团队自主选育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在全国获得大面积推广,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锚定目标,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

每每看到田地里的丰收景象,李存龙心中满是喜悦和自豪。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他对稻作遗传育种研究事业的热爱溢于言表。“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每一片稻田的丰收都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是他辛勤付出的见证,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今,李存龙58岁了,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每每想到自己那些还没完成的研究项目,他就不由得感叹道:“我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任何一项科研,都离不开夜以继日的铺垫,对于李存龙来说,时间是那样的珍贵。但对于未来,李存龙在农业事业上仍保持着坚定的决心,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将继续深入研究节水抗旱优质杂交水稻遗传育种技术,提升稻谷的产量与品质。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成功选育节水抗旱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实现像种玉米、小麦一样在旱地环境下高效种植,既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又能减少因灌溉产生的甲烷排放,并有效节约水资源,为构建绿色、低碳、节水型的现代农业贡献力量。

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中,李存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之星”的责任与担当。他与祖国共成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工作,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情厚谊的体现。

(记者:冯欢彦 毕琰雯)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