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西畴:“1+10+N”抱团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0-24 18:05:57  

文网讯 近年来,西畴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莲花塘乡为试点,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聚焦本土人才,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逐一破解村集体经济力量散、管理弱、渠道窄、收入低等问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业扩大、集体创收、农民增收“三赢”目标。

深化合作机制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生金”

构建利益共同体。紧抓党组织、公司、村集体、群众四大利益共同体,创新“1+10+N”模式,由全乡10个村经济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作为“龙头”,探索建立“业务经理责任制”,10名村党总支书记担任“乡村CEO”负责经营,打破地域观念,量化工作任务,公司12个业务板块划分到人,统筹全乡交通、土地、气候等优势资源,促成农产品销售、超市经营、农资销售等N个业务板块共同发展。

释放党建聚链“红利”。由县委、县政府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和项目,各部门协同提供产业政策、技术支持,建成1个农特产品产业孵化中心、2个幸福平台(“幸福里”和“幸福食堂”)、3条生产线、4个示范基地。在村集体经济公司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打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营决策层之间的壁垒,进一步稳固村集体在公司核心决策中的主导权。以党建共建、村企联建等形式,为组织联体、产业联抓、设施联建、治理联动、服务联享提供平台,促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生金”转变。

聚焦本土人才

变“无人可用”为“人尽其才”

托举本土人才“破土”。持续实施“双雁”工程,健全“农村党员实训户”实操培训体系,以培育“懂市场、善运营、有技术、能管理、爱农村”的专兼职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为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培养“运动员”,以建强本土人才队伍破解“引不进人”“留不住人”等难题。依托乡青年人才党支部,把村级青年人才有计划、分批次地筛选、吸纳进来,突出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自公司成立以来,吸纳各村18名青年人才参与管理经营。

激励人才竞相“结果”。“乡村CEO”与公司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年度收益目标,公司盈利按“334”的分配比例,30%用于目标绩效考评、30%公司再发展、40%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分红,同时拿出部分盈利用于全乡公益事业建设,以此分配模式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发展,同时激励青年人才扎根农村,促成本土人才从“无人可用”向“人尽其才”转变。

拓宽增收渠道

变“单向输血”为“内生造血”

培育特色产业“强链”。立足莲花塘乡独特资源禀赋进行产业谋划,聚焦“复合种植+全产业链”,深入发展八角、澳洲坚果、野生藤茶、金边玫瑰及乌骨鸡孵育等质量优、效益高、风险低的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着力点,依托产业设施建设,串起农业一二三产的发展链条,着力打造出飘香八角、玫瑰花茶、香坪山土飞鸡等一批特色明显的“莲”字号农特产品,累计实现营业额625.4万余元,带动10个村集体增收90.82万余元,吸纳群众就近务工2000余人次。

促成多元化增收。通过流转群众土地,盘活闲置房屋发展餐饮,依靠定点帮扶稳定销售渠道等方式,不断拓展公司的餐饮服务、劳务派遣、垃圾清运等业务板块,多重业态浓缩到同一区域发展,不仅实现生产管理利润分红、订单收购返利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也保证群众流转土地得租金,到产业基地、中心长期务工领薪金,集体经济有股金。2023年来,公司实现收益140万余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万余元。

(通讯员:郑舒予)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