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丨创设乡村自建理事会破解乡村建设老难题
发布时间:2024-11-07 09:59:0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以“文山之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展现我州干部群众把思路变成行动、用行动干出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文山之干”的成效亮点。
针对乡村建设投入大、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愿配合、不想出力等问题,我州率先在马关县探索组建乡村自建理事会,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C位”主角,用好群众之愿、群众之能、群众之智、群众之干,带动参与村内污水治理、农房风貌改造、垃圾转运等乡村建设,形成了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设施自己护、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好局面,实现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走出了一条“自建、自管、自治”的乡村基层治理新路子。近年来,我州创设乡村自建理事会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自己家园自己建。
用好“群众之愿”搭架子
聚焦乡村建设前期基层群众主体作用弱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组织化差等症结所在,整合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党支部、村小组等多方力量,创新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在村组探索建立乡村自建理事会,在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不需重新选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从村“两委”班子成员、乡贤能人、驻村工作队员等人员中,通过组织引荐、群众联荐、个人自荐等推选5名至7名委员,将实施主体由政府变为群众。在乡村自建理事会“大框架”下,选取条件成熟或有意向的村(居)民小组成立“N+”村(居)民自建小组,由乡村自建理事会进行动态管理优化,构建县乡村组上下贯通、四级联动体系,让当地群众在乡村建设中从“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建自管”转变。
用好“群众之能”建队伍
聚焦乡村建设各环节所需的能工巧匠,乡村自建理事会在摸清辖区内的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精干人员底数的基础上,分类组建绿化美化、医疗服务、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种植养殖、民间艺术、农业技术等专业为民服务组,通过“群众点单—自建委派单—自建小组接单—服务组实施—群众评单”方式,将集体服务和个人服务、攻坚服务与日常服务、志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提升乡村自建理事会服务精准度。按照“需要什么选派什么、空缺什么培养什么”的原则,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采取村播宣传、发放聘书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服务组,不断充实壮大服务队伍力量,确保各领域乡土人才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用好“群众之智”定规划
聚焦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乡村自建理事会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组织开展“我的家园我规划、我的家园我建设”活动,用好村民夜话、院坝会、火塘会等,广泛收集群众对开展乡村建设的诉求建议,汇聚群智群策,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建设计划,采取“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共订建设方案,让群众对自己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说了算。在推进建设中,探索户内群众自建、邻里帮建和户外村组互建、自建小组统筹共建的方式,全面推行“党委政府补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八个一点”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解决劳动力不足、专业性不强、群众意愿不高等问题,实现群众自商、自建、自管、自治、自富。
群众自建自管的美丽村庄。
用好“群众之干”拼建设
聚焦群众内生动力的激发,实行“自建小组提计划—乡村自建理事会审核—乡镇党委政府审批—自建小组实施”报批流程,建立乡比乡、村比村、组比组、户比户、干部比干部的“五比拼”争先进位机制,完善村组联考、“诚信卡”“红黑榜”“积分制”等考评办法。全面倡导党员和成员家庭带头干,村组干部、村民代表跟着干,群众之间帮着干,为民服务组助力干,变各级干部从“亲自上”到“带着干”、群众从“站着看”到“主动干”,从以前的“动不起来”变为现在的“停不下来”。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周秋 排版:向传帅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