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市实施“三四五六”工作法激发群团组织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08 10:34:48
2023年以来,文山市以全省推行县级群团“联盟”改革试点为契机,在维持原有隶属关系和机构编制总体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共建共融共享”运行模式,实施“三个组建、四项机制、五类整合、六个联办”新举措,着力构建群团一体化工作格局,群团组织工作质效明显提升。
组建联席会议。由市委副书记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5家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轮流担任“联盟”办副召集人,强化对机构联盟各单位的资源统筹和调度服务,研究和解决共性事项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合力推进“联盟”建设。
组建联合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将5个群团机构的29名党员纳入文山市“工青妇红文”联合党支部,选强配齐支委班子,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组建联席会议办公室。由担任第一副召集人轮值单位安排一名副职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安排1名骨干到办公室办公,负责联盟内的综合协调、办文办会、资产管理等日常服务工作。
建立议事会商机制。建立健全群团“联盟”联席会商、召集人轮值等制度,制定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每半年进行1次轮值,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党建共促机制。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党建链+业务链”融合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把准政治方向、建优组织体系、带动作用发挥、深化群团改革,实现党建带群建工作有机融合发展。
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群团联盟成员单位对外联系工作分工制度,对涉及共性目标工作的日常事项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做到共性工作与单位业务相衔接,有统有分、统分结合。
建立联合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合并同类项,优化自主项”原则,实施“共性+个性”的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做到“两条腿齐步走”,最大限度提升机构运行效率。
人员整合。按照统筹、整合、打通的思路,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共建方式,充分盘活现有人员力量,实现工作薄弱环节统筹兼顾,人员职责饱满充分。
经费整合。保持群团组织原有资金管理渠道不变,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采取平均分摊或者商议的方式购置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开展共性工作或活动,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场所整合。在办公用房紧缺的情况下,调配670平方米办公场所作为群团“联盟”集中办公点,统一使用和管理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和功能室,提高办公场所使用效益。
资产整合。调剂整合联盟各成员单位办公设备,满足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需求,降低行政成本支出,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
挂联整合。按照相对集中统一的原则,逐步推动各群团组织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创文创卫、志愿服务等工作挂联点向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集中,形成帮扶带动合力。
活动联办。联合开展“助学助医”“博爱送万家”“情暖童心”等关心关爱活动,为困难群体送补助、送物资,累计帮扶困难学生、困难群众2.4万余人次。
培训联学。组织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妇女干部等线上线下培训30余期,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次。
组织联建。联手扩大组织覆盖,“工青妇红”4家群团单位抱团开展基层工会组织、群团组织、妇联组织覆盖工作,新建工会组织51个、团支部6个、妇联组织100个、红十字基层组织2个。
目标联考。最大限度明确共性考核指标,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推进落实,2023年党建、意识形态考核基本实现了共用一份台账、共享考核结果,有效减轻了考核负担。
作风联抓。紧扣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联合开展干部培训教育管理,聚焦主业,转变作风,基层群团组织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品牌联塑。联手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妇女之家、青年之家、文化青年联络站、志愿服务中心门店以及红十字志愿者之家和红十字应急救护站等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公益募捐、留守儿童关爱、应急科普宣传、劳动技能培训、关爱走访等活动90余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各类“博爱”品牌项目成效稳步提升。
自群团“联盟”改革以来,“联盟”成员单位逐步实现了办公室抓常规、集中力量抓业务的有效整合,展现出常规工作不掉队、业务工作亮点纷呈的好局面。市总工会成功申报2024省级乡镇“职工之家”示范点建设项目3个,新建文山市消防救援大队职工书屋1个,成功打造四星级工会驿站1个、三星级工会驿站2个;团市委率先全省组建少先队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领巾巡讲团,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办连续3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等次;市妇联“益起童行”项目在文山州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铜奖;市文联《文山市“五点半课堂”课外公益辅导项目》获得2024年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市红十字会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设立基层红十字会,完成应急救护普及培训40028人次,共筹集爱心捐赠款物1000余万元,用于乡村振兴、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
(文山市委办)
(编辑:郭韦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