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乡村新动能丨文山市狮子山居民小组:群众站“C”位 “六自”模式缔造美丽村庄

发布时间:2024-11-26 10:34:04  

【编者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山州针对乡村建设中的诸多难题,突出党建引领,弘扬“西畴精神”,聚焦村民自治,落脚乡村建设,探索了乡村自建理事会的新做法,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文山发布聚焦乡村自建理事会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生动故事、典型案例,推出《乡村新动能》系列全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乡村自建理事会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文山市新平街道狮子山居民小组党支部发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把村里的致富能手、乡贤能人汇聚起来站“C”位、唱“主角”,成立“乡村自建理事会”,通过“自商、自管、自筹、自建、自富、自治”六自模式助推和美村庄增“颜”提“质”。

自商自管聚群策,共谋家乡之“变”

“自建组织”共商议。聚焦“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组建由党支部书记、小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等7人组成的“乡村自建理事会”并下设“民管、民匠、民服”小分队,按照党支部提议、“乡村自建理事会”商议、党员大会评议、群众决议的流程,引导群众自主决策种养殖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等村内事务和发展路径。“思想破冰”众参与。利用“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通过党员干部、“乡村自建理事会”、小分队带头讲、反复讲、一直讲、带动群众一起讲,让群众从“不关心”变为“我要参与”,实现干部“带着干”到群众“追着干”的转变。“精规细管”展新景。以“美丽宜居、彰显特色”为导向,组织群众围绕硬化路、美庭院、清垃圾和治污水等方面开展规划设计,酝酿出弦子花园、老鹰浮雕、民族图腾和庭院美化等彰显彝村特色、提升整体风貌的精品设计,配套完善14条村规民约规范管理,促进乡风民风向善向好。

自筹自建汇群力,共缔家乡之“美”

想方设法“筹资金”。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自愿筹资筹劳,在争取群众一致同意拿出集体资金110万元的基础上,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捐款,发动群众自愿捐款筹资30万元,共投入140万元启动绿美建设。不等不靠“自己干”。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主动“拆、清、植、保、建”,种植三角梅、蓝花楹等植物3320余株,改造污水管网2740米,新建防洪沟113.6米,修复扩建道路750米,重建、美化废弃小坝塘6100平方米,自凿、自砌、自建成一批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投劳捐物折资170余万元,村庄逐步变美变好。规范管理“增效能”。充分发挥“乡村自建理事会”职能作用,以少花、不花财政资金干事的决心,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4520人次,多渠道压减“中间商”购置物料,使310余万元项目款展现出800余万元的效果,实现“出力+花小钱=办成大事”的局面。

自富自治立群制,共造家乡之“福”

培训提升“脑袋富”。制定“1户至少1人掌握1门技能”的村民就业技能和村庄建设能力“双提升”机制,组织开展家政、烹饪、电焊、砌筑等行业技能培训5期200余人次,鼓励群众就近就业或经商,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实现人均收入达4.28万元。盘活资源“口袋富”。做好农村“土”文章,发展“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盘活荒山松林“沉睡”资源发展林下土鸡、黑山羊养殖,实现村集体收入32.66万元,户增收3000余元。共建共治“精神富”。探索“长效化划段保洁、常态化包保监管、持续化评比评先”三化机制巩固建设成果,推行“一角钱”工程,将全村划分56段到户保洁,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开展“红黑榜”评比打分、公示奖惩,让村规民约落地见效,实现乡风“长治久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来源:中共文山州委办公室)

(编辑:刘虹 排版:冯明兰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