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乡村新动能|马关县茅坪社区:“四子”并行探出乡村“自治自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04 10:34:19
茅坪社区位于马关县都龙镇南部,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距镇政府19公里,距县城40公里,辖11个村小组1110户4739人,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等5种民族,国境线长4.5公里,境内拥有国家级陆路口岸—中国都龙口岸,保留有中越边境陆地段唯一一座石砌“老国门”,有边境作战遗址—喇叭山阵地。近年来,为有效激发群众自治、发展内生动力,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茅坪社区立足实际,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方式,探索推广以“自建理事会+专业服务组+自建小组”的“1+10+N”自治模式,推动村级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和痛点,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向上向善向好。
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支的统领核心作用,有效整合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党支部、村小组等多方力量,及时建立了“1”级自建理事会,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担任自建理事会主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队员担任副主任,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小组长任委员,主要负责统筹、指挥、调度、协调社区有关事务,使社区与村组有效衔接形成工作强大合力。
全面摸清辖区内骨干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精干人员底数,坚持“需要什么选派什么,空缺什么培养什么”原则,以选贤选能、实干为主要标准,分级分类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组建了建筑施工、农业技术、民间艺术、道路运输、水利水电、电子商务、劳务派遣、跨境业务、老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等10个专业服务组共58人,让农村“土专家”“田秀才”“手艺人”成为基层治理和振兴乡村行家里手。
采取社区“搭台”、自建理事会“唱戏”、群众“受益”模式,通过群众选举方式,将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以及村内公道正派、群众威望高的群众,组建“N”个村小组自建小组,进一步细化优化统筹整合辖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不断壮大自建队伍。同时,通过“党支部引领+服务组认领”方式,积极调动各专业服务组技术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培训、代办等义务服务或有偿服务,并带头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产业发展、绿美建设、两污治理、房屋风貌改造提升等工作,有效破解“唤不醒、推不动”的乡村治理难题,唱好一出基层治理“自治”、乡村建设“自建”好戏。截至目前,全社区共发展砂仁、草果、茶叶、金银花等特色农业产业5000余亩;农房风貌提升改造全域启动并有序推进,已完工521户,占任务数的80%以上;11个村小组垃圾收集清运实现全覆盖,污水治理全部完成改造。
坚持在一线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采取“支部引导+群众监督”方式,以支部或村小组为单位,组织县、镇两级技术指导员下沉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召开业务培训会,通过传思想、授技术、讲心得、学管理,着力提升各专业服务组服务群众和专业能力水平,确保工作能干好、干得快、群众也满意。同时,以“社区自评、村与村比、组与组比”的方式,要求社区自建理事会每年向村民代表述职,自建小组每年向群众述职,并对10个为民专业服务组开展年终评选表彰,引导社区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通过探索组建并推广“自建理事会+”模式,有效提高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推动了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增强了群众自治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了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展现和美乡村新风貌的强大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乡村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和“三个好”。“三个转变”,即实施主体由“政府”向“群众”转变;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向“群众我要干”转变;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合力众筹”转变。“三个好”,即组织体系由“发号施令”转向“共同协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群众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干事热情更加高涨;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幸福,管理机制更加高效。
下步,茅坪社区将持续奏响唱好“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继续探索完善村民自建理事会自治运行机制,强化专业服务组技术服务水平提升,不断巩固提升取得成效和总结提升治理经验,努力推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经验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文山州委办)
(编辑:周秋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