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烤烟产业: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共赢”
发布时间:2024-12-05 09:58:23
文山州土地、光热资源丰富,是全省烟叶种植最适宜的烟区及“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优质烟区。烤烟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产业。2024年,全州共收购烤烟107.7万担,烟农售烟收入首次突破18亿元大关,户均收入12.9万元,6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烟农、工业、政府多方共赢。同时,文山州持续夯实烟区、烟田、烟农基础,通过推进生产组织模式转型升级、坚持烟粮协同发展、建强产业工人队伍,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烟粮协同保障粮食安全,多产融合助力农民增收的共赢之路。
砚山县稼依镇烟粮协同种植项目区
烤烟与粮经“手牵手” “一田多产”助农增收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文山州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关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近年来,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融合、一体发展”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构建“烤烟+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文山州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全州各地积极探索,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为了持续推广‘烤烟+N’多元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和烟草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道路交通、蓄水灌溉等生产生活条件,为烟粮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南县珠琳镇人大主席谭超飞说。珠琳镇作为广南县烤烟种植的大镇,不仅在烤烟产业发展上名列前茅,而且积极探索“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今年,珠琳镇推广烟后种植油菜2万余亩、玉米1400亩,烟后种植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也逐年增加。“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在这里逐步形成规模,不仅带动全镇农业发展,还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添了不少契机。连日来,当地部分种植户组织人员采收玉米,收割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割秆、粉碎、装车一气呵成,处处弥漫着收获的喜悦。
“现在的地块平整又连片,机耕路修到田边地头,大型机器可以直接开到地里。以往一家人做几天才能完成的农活,现在只要一台机器几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省时又省力。”珠琳镇拉依村烟农杨生华望着地里轰轰作响的收割机,乐呵呵地介绍道。
广南县作为文山州烟粮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深刻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全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烟田宜机化改造,农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不仅降低了群众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烟农和粮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5年以来,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累计投入资金23.28亿元,建设烟草援建水源工程项目6件,烟叶基础设施项目117274件,受益耕地上百万亩。项目的实施不仅扩大了烟草产业种植规模,还为农业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烟粮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的顺利推进,在政府及烟草部门的积极组织发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参与进来。
“以前,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烤烟,家里收入单一。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今年我尝试在烟后种了33亩玉米。”旧莫乡里用大寨村烟农张国洪乐呵呵地说。
“烟叶收完后,我领取了玉米种子,把烟地全都种上了玉米。有了政策扶持和技术保障,完全不担心亏损的情况发生。”与张国洪不同,同村的付兴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烤烟种植大户兼技术能手,今年是他第4年参与烟粮协同项目,对于烟后种植玉米信心满满。
广南县种植户正在使用收割机采收玉米
近年来,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烟粮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加大对烟后种植农作物的扶持力度,从种子发放、种植管理等方面给予补助,降低农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联合农科部门和烟草部门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指导、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服务,确保种植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还积极搭建销售平台,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社等联合建立订单农业模式,拓展销售渠道,确保烟后作物能够顺利销售,让农民种植有信心、销售有保障。
在推进烟粮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文山州始终坚持以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将其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大动力。
时下,走进广南县拉依千亩玉米种植示范区,广袤的玉米地与延绵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的村庄、蜿蜒盘旋的道路交织在一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交相辉映,呈现出调色板般的瑰丽景象。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烟粮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烤烟与粮经“手牵手”的模式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全州各地的广大烟农都深有体会。
“以前,烟叶收完后土地就闲置了。现在好了,政府引导我们烟后种植玉米、大豆等,不仅提高了烟田的利用率,还实现了‘一田多产’增加收入。”谈到“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效益,珠琳镇烟农王参有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大豆市场价格稳定,而且种植起来也不复杂。有了政策支持,我们心里有底,干起来也更有劲头。”珠街镇的蔡啟平细算了一笔账,对烟后种植大豆赞不绝口。
据统计,2024年,文山州烟粮协同示范种植共5000亩,涉及砚山县稼依镇、丘北县曰者镇、广南县珠琳镇等8个乡(镇),示范种植烟后玉米4700亩、烟后种植大豆300亩。今年7月20日陆续启动烟后作物种植,目前已开始进入成熟采收阶段,预计增加粮食产量2000余吨,增加烟农收入500万余元。
自2020年以来,文山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着力推广“烤烟+玉米”“烤烟+大豆”“烤烟+蚕豆”“烤烟+油菜”等烟粮协同发展种植模式。今年,全州共种植烟后作物12.76万亩,实现“烤烟不减产、多收一季粮”的目标,既扛稳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
烤烟与粮经“手牵手”,一田多产助农增收。文山州的烟粮协同发展模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下一步,文山州将继续深入推进“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奏响烤烟与粮经协同发展的和谐乐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家门口务工车间 挣钱顾家“两不误”
烟粮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让农民增收致富走上快车道,更为农民就近就业、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烤烟+粮经”多元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进,文山州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有一支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力量——烟草产业工人队伍。他们不仅是推动烟草多产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烟农们在每年4月至9月开展烤烟生产;在7月至10月间,抢抓节令,充分利用烟叶收获后的土地空闲期,种植玉米或大豆等农作物,不仅实现“一田多产”,还为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务工。这一模式的推广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我就是个普通的烟农,以前只知道按老一辈教的方法种烟。”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的张伟军说,“自从这两年开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伟军说,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了一系列专业技能培训,从农机操作实用技术到烤烟生产基础知识,再到烟叶烘烤和分级技巧等,一应俱全。“我参加了所有的培训,每一回都听得津津有味,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现在,我不仅掌握了烤烟种植的全套技术,还能为村里的其他烟农提供农机服务和烘烤指导。”
在烤烟育苗季节,张伟军忙碌在育苗工厂,用他的专业技能服务好每一株烟苗,确保都能茁壮成长。到了烘烤季节,他的烘烤技术更受大家欢迎,他又忙碌在一座座电烤房之间,为群众烘烤出一窑窑色泽金黄、飘出清香的烟叶。“今年,我还负责村里10座电能烤房的专业化烘烤服务,很多烟农都愿意把烟叶交给我来烘烤,因为我能保证烘烤出来的烟叶品质上乘。”张伟军自豪地说:“这样一来,我不仅能通过种烟挣钱,还能为其他烟农提供技术服务增加收入。比起以前为了供养孩子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来说,现在的生活更富足、更有盼头。”
文山州各烟区深入挖掘今年的种烟致富典型,算清收入明细账,重点宣传烤烟种植的经济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和兼顾家庭的重要性,增强烟农的种烟信心和积极性,以更具说服力的群众致富故事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发展,形成了家门口创业务工潮。
马关县坡脚镇马夹冲集中连片烟后蔬菜正在采收
文山州在推动烟草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产业工人是烟草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稳定、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支撑。为此,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制定了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以“政府领导、烟草主导、村社组织、多方参与、农民受益”为建设思路,旨在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既解决烟叶生产用工难的现实难题,又解决农村“一老一小”的现实痛点。
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整合政策资源,多渠道、大范围壮大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转变为家门口就业的新型产业工人。同时,通过建立烟叶产业工人队伍数据库,及时掌握产业工人的基本情况、专业技能和评定级别,为后续培训和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丘北县腻脚乡腻革龙村的普迎安从小就有一个当上农机手的梦想。“我从小就喜欢机械,以前看到那些老式拖拉机都非常羡慕,但从没敢想过自己长大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拖拉机。”普迎安站在他的拖拉机旁,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台拖拉机还装了北斗导航辅助系统”。
普迎安今年种植了49.3亩烤烟,不仅参加了产业工人培训,还学会了大型拖拉机驾驶技巧,掌握了农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现在我都是提前抓好自己家烟田整地、起垄等烤烟生产前期工作,空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去帮其他烟农开展烟田服务了。”他笑着说,“每次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我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提供农机服务外,普迎安还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其他产业服务。“农闲时节,我还去帮种冬白菜的种植户犁地,一年到头都有事情做,保证家庭经济有稳定来源。”
为了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指导合作社探索建设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或培训班。根据用工计划,每年分批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人至少掌握一项烟叶生产、分选、农机操作等专业技能。同时,还积极与蔬菜基地、复烤厂等联动,整合培训政策资源,瞄准烟叶生产和烟农增收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了一批烟叶生产“三师一手”、非烟产业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据统计,2024年,全州组建烤烟专业化服务产业工人近4000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烟叶生产的中坚力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
“我们树皮乡户均种烟面积接近30亩,再靠各家农户单打独斗、争抢用工,已经不适合产业发展需求了。因此,我们不仅要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丘北县树皮丰信烤烟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窦友江说。
窦友江介绍,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为烟农提供从整地、育苗、移栽到烘烤、分级、烟叶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同时,还积极引进新农机、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烟叶质量。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强的产业工人。
作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窦友江不仅在自己的烟田里发挥着专业技能,还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各项服务活动。他经常带领合作社产业工人到其他乡(镇)或其他农产品基地提供服务,不仅能增加合作社的收入、烤烟用工的稳定性,还能让工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
随着烟粮融合的深入探索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烟农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可持续增收的转变。像张伟军、普迎安和窦友江这样的故事,在文山州烤烟产业中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深远意义,也展现着文山州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在文山,烟粮融合正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文山烟草与政府携手,通过技能培训与政策支持,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合作社的积极参与,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确保了烟粮融合模式的稳定与高效。随着烟粮融合的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将不断壮大,共同描绘文山州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杨凌宇 浦绍阳/文 李海楠 杨仕迁/图)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