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文山 新实践】资源为笔,绘就乡村旅游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2-13 15:54:12
近年来,文山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独具特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按照“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便利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促农增收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十四五”以来,全州接待乡村旅游人次年均增长23%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1—10月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85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8.77亿元。
项目为基,铸就品牌华章。一是规划先行,点亮希望之光。依托全州文化旅游资源资产普查工作,高质量编制《文山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二是示范引领,绽放多元魅力。持续打造引领型乡村旅游示范点,马关县龙树脚村的农文旅融合画卷、文山市洒戛竜村的红色魅力、西畴东升村的“西畴精神”光辉、广南六郎城村的康养魅力与平远田心村的民族团结之美,各美其美。如今,丘北县双龙营镇及仙人洞、普者黑村已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之列,众多乡村旅游重点村也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是品牌创建,声名远扬四方。在品牌创建的征途上,文山州成绩斐然。“世外桃源·寻觅稻香”与广南梦幻田园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周艺畅等国家级、省级乡村文旅带头人如同领航者,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丘北县仙人洞村、马关县龙树脚村等8个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丘北县普者黑村等5个村寨入选示范案例汇编,仙人洞村、龙村脚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经验被央媒、省媒点赞,吸引着无数目光。乡村民宿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提升打造精品民宿120余家,获批旅游民宿乙级1家、丙级6家,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
模式创新,开拓增收新途。依托丰富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间文化和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探索出一条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相结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一是丘北范例,产业拓展富农家。丘北县创新采用“公司+农户+旅游+产业拓展”模式,积极培育特色农旅融合产业,连接了生态农业观光、定制农场等特色产业,蔬菜、花卉、水果种植园与药园交相辉映,吸纳季节性工人达6万余人,人均增收8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二是广南经验,合作共赢促振兴。广南县六郎城村以“公司+合作社+党建+产业”模式,围绕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三个带动”助力群众增收,带动宝月关公路沿线192户群众发展石斛庭院经济,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10余户景区群众和商户发展餐饮、住宿等业态,每月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吸纳200余名周边群众参与景区管理服务,月人均务工收入3500元以上,真正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幸福事业。
节庆助力,激发消费活力。坚持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为火种,点燃了乡村旅游消费场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盛大启动,“一县一美一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三月三、陇端节、花山节、花脸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了消费的盛宴,美食节上香气四溢,非遗展中文化传承流淌,车展展示现代科技魅力,农特产品展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活动搭建起消费的新场景,让游客沉浸其中。
规范化建设后的丘北县仙人洞村民宿
马关县马洒“侬人古乐”文艺表演
传承融合,厚植文化底蕴。高度重视传承推广,让文旅融合的种子在乡村旅游的肥沃土壤里茁壮成长。建立了少数民族服饰、民风民俗、民歌、美食等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库;苗族芦笙辞、彝族古歌等16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举办壮族彝族铜鼓舞、坡芽情歌传承人等培训班12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积极推动乡村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将广南银器、壮锦、铁皮石斛作为特色伴手礼推向国内外市场,推出“亿安食品”“洼曼侬农民刺绣”“跃升壮族银器”“粽粽缘”壮族美食、土司府宴“三滴水”长席、广南凌垭铁皮石斛西枫斗等非遗文创产品,利用网络及定点销售的方式,每年实现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普者黑、坝美等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壮族的农耕文化、干栏式建筑,苗族的刺绣、服饰表演,彝族的歌舞祭祀活动,这一场场文化盛宴,让游客流连忘返。着力打造丘北“花脸文化”、广南“句町文化”等品牌,推广传统美食、民族医药和民族音乐,为农民增收致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展望未来,描绘锦绣蓝图。一是精心规划开新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全州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结合各地资源特色通过乡村“多规合一”作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为每个乡村量体裁衣,赋予独特定位,在创新中前行、在求索中奋进,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促农增收的璀璨明珠,照亮农民更加富裕美满的新生活。二是发展旅居推示范。聚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抢抓旅游转型升级机遇,以六郎城为引领示范,盘活乡村闲置房屋等资产,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州打造数十上百个“六郎城”“仙人洞”,用好“三个相对”独特优势、三七等中药材资源及民医民药资源,谋划、打造更多医疗康养、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坚定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文山样板,把康养旅居打造成为文山旅游发展的引爆点。三是夯实基础优环境。巧用政策红利完善基础设施,拓宽道路,增设停车场、公厕、环保等设施,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体验。四是文化铸魂造地标。把我州非遗文化、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传承好、利用好,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打造“坡芽歌书”“蒡兜朗”等一批文山文化新地标;深度挖掘民族服饰、民族节庆等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让独具魅力的农特产品与手工艺品成为游客心仪之选。五是创新机制享红利。建立以村集体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基层组织积极引领,市场主体深度融入,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土地流转“转”出新活力,入股分红分享发展硕果,就业上岗踏上致富之路。
(作者为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复兰)
(编辑:刘虹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