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智能“天眼”守护天麻高速施工安全
发布时间:2024-12-17 10:16:24
“今年的雨季总算是平稳度过,全线的驻地与高边坡状况较为稳定,不过仍不可有丝毫懈怠。”随着雨季的结束,中交二航局天麻高速一标项目经理刘国庆一直紧绷的心才略微舒缓。
天麻高速公路项目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线路全长52.831千米,桥隧比高达80.4%,沿线分布着17座隧道,总长度达29.5千米,项目终点位于麻栗坡县。由于地处山区丘陵地带,雨季漫长,加上施工区域存在隧道岩溶、不稳定斜坡、断层、危岩体等诸多不良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风险极高。
“项目刚开工时,每逢雨季,省道沿线以及周边山体滑坡与坍塌事故不断,这给项目的施工建设带来了极大困扰。”每次目睹省道因灾受损,刘国庆的内心便充满忧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项目部驻地与隧道边坡的安危,一旦发生类似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全线施工范围广,我们负责主线测量工作的同时,还要对高边坡进行测量,但测量人员有限,项目前期依赖测量员人工监测,即便从早忙到晚,也仅能兼顾几个高边坡监测点,难以精准预判危险的来临。”测量队队长李豪无奈地说,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安全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底线。采用何种经济高效的监测手段,以满足监测现场高边坡的安全性,能够第一时间清楚现场各个高边坡的监测数据,成为项目团队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两周的方案对比,2023年7月,刘国庆与测量队在调研中发现了应用于村庄地质灾害监测的高边坡自动监控量测系统,满足目前项目的管理需求,经过多方求证与比对,迅速将之引入到天麻高速项目建设中。
“天麻高速是中交二航局二公司首个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该系统的项目,这不仅是对监测预警技术的有力补充,更是对边坡预警防护领域的全新探索。”李豪介绍,该系统的核心部件——边坡感应器,被精准埋设于高边坡关键部位,与北斗卫星紧密相连,借助4G和5G网络高速传输,时刻捕捉边坡细微变化。
与天保隧道进口端同样的问题,相隔两个月后,在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重新上演,但这次项目部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流程,比起之前显得格外流畅。“去年8月,我们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右洞顶边坡突发滑坡险情,幸得自动预警系统及时响应,才避免了严重后果。”天麻一标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施工负责人邓小斌回忆道。
“系统预设自动预警安全阈值,一旦位移超过1厘米,预警信息便会即刻推送至相关人员手机上。”系统每10分钟对边坡进行一次全面“把脉”,监测数据汇聚成庞大信息库,并生成直观波形图。测量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全面掌握高边坡“健康状况”,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
在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刘国庆的心里始终对整个边坡监测工作放心不下。经过研究,最终决定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隧道口、驻地、场站的边坡上,装上自动预警系统。如此一来,设备智能监测加上人工定期复核的“双保险”工作模式,为项目高边坡监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天保隧道进口位于近60度山坡半山腰,地质复杂,高边坡自动监控量测系统犹如精准罗盘,助力项目团队提前防范风险,为隧道施工筑牢了安全屏障。智能系统为高边坡“把脉”,及时“诊断”项目在施工建设中的安全隐患,并“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天麻高速项目的高边坡自动监测技术取得的成效,得到了项目相关方的大力赞扬,并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如今,天麻高速一标项目已在边坡、驻地、隧道洞口等关键位置安装12套自动监控量测系统,它们就像一双双智能“天眼”,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在该系统的有力守护下,天麻高速一标施工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李映青 胡眼 王靓)
(编辑:周秋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