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新闻联播】广南六郎城:一株草“盘活”一个村
发布时间:2025-01-12 22:11:09
1月12日
《云南新闻联播》播发
《文山广南六郎城:一株草“盘活”一个村》
报道了广南六郎城在几年时间里蝶变重生的密码
详细报道如下
↓↓↓
从“空壳”村到3A级景区,再到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文山州广南县的六郎城村在几年时间里实现“幸福蝶变”。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蝶变重生的“密码”又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六郎城村。
每逢周末,六郎城就会迎来大批研学的孩子。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学生宁可说:“山上有五六十种石斛,像一个博物馆一样。”
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峰说:“从去年的9月底到现在,大概接待达到了3,500-4,000人次。”
除了研学的孩子,2024年1至11月,六郎城景区还接待了20多万人次游客。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那时候,六郎城村130户村民迁出了一大半,几乎成了“空壳村”。
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村民肖文英说:“一个是水,一个是路,不方便。”
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村民韦天武说:“大部分的村民都搬出去了,里面只有30多户了。”
改变从2016年开始,当时已在外种植石斛多年的周艺畅回到了村里。
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艺畅说:“在我没来六郎城之前,我已经做了三个基地,对石斛种植技术和石斛的市场有了一定的经验,后面,我想能不能把这些经验、把这个技术带到我们六郎城来。”
广南县杨柳井乡原党委书记李道为说:“当时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当地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一个致富带头人。我了解到她有强烈的意愿回家乡发展,于是向她推荐了六郎城村。”
在杨柳井乡党委政府的协助下,周艺畅的公司当年就从六郎城村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开始仿野生种植石斛。2017年,公司创新渠道,接纳村民成为出资人。虽然一开始,大部分村民都在观望,不敢轻易出资,但两年后,随着首批入股的村民拿到分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入股公司,社员资金池扩充到了千万,村民还在公司找到了厨师、服务员、驾驶员的工作。
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艺畅说:“让老百姓跟我们一样成为主人,来共建共管共享。”
凌垭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杨柳井分社理事长李卫萍说:“村民力量都集中起来了,我们跟公司现在就是一体的,公司好我们才好。”
山上开满石斛花,游客纷至沓来。当地在思考和行动,石斛种植与旅游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
广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沈斌说:“2021年以来,广南县整合衔接资金和上海帮扶等项目资金共计2030万元,投入农文旅融合度较高的六郎城村。我们还征集到了中央、省科技特派团的科研支持,通过政府和科研团队的加持赋能,推动了石斛康养、旅居产业蝶变发展。”
如今的六郎城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旅居村。在这里,无论是以现金入股还是实物折合资金入股,每年都有10%的分红。
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艺畅说:“六郎城村以外的有几个乡镇的村集体资金,还有其他村委会的资金也入驻到了我们六郎城,大概在五百至六百万元。”
目前,六郎城已吸纳社员1150户4600余人,预计2024年一二三产融合收入可以突破四千万元,其中三产收益占比45%,是效益最好的产业。
【记者手记】在六郎城村采访时,我不止一次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们由内而生的喜悦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的自我介绍也总是那么底气十足。“我是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的股东。”当农民成为自己事业的主人,当万千臂膀汇聚成一股力量,当热闹喧嚣的“三产”有扎扎实实的“一产”“二产”作为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来源:七彩云端)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