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走进“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
发布时间:2025-01-13 17:25:02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等5个县(市),国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3.7万人,居住着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各族儿女。2024年12月下旬,本报记者应邀参加《德宏团结报》创刊70周年大会暨“我在德宏样样好”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走进德宏全媒体采访活动,在3天时间里,先后深入德宏州部分村寨、学校、企业和园区,详细了解德宏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芒市勐焕大金塔。【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绣”出固边稳边兴边的生动画卷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祖国西南边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这片有40多个民族繁衍生息的11526平方公里土地上,一个个美丽的村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一项项宝贵的非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伴随着边贸口岸的车水马龙,伴奏着沿边产业园区内工厂机器的轰鸣,呈现着大好河山与丰饶物产、经济腾飞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与开发开放的景象,汇聚成新时代德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固边稳边兴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芒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街区。【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下好“一盘棋”,建成“固边稳边兴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多年来,德宏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州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举全州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德宏样板。
德宏以自治州立法形式确定每年10月为民族团结月,持续开展42个民族团结月活动。持续推进创建“7+N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自觉融入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建成边境县(市)“固边稳边兴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打造芒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街区,创建“特色旅游促‘三交’的傣族古镇”“嵌入式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银井一村一校一站一景区一中心联盟式联创联建民族团结示范圈”“三台山德昂族直过区的千年跨越”“卑妥瓦党的光辉照耀的地方”“因鸟致富的石梯村”等一批品牌,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德宏经验”。
目前,德宏州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4名,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示范单位2个、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县(市)全覆盖、示范单位342个、教育(实践、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17个,以示范引领不断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共识。
灰孔雀雉。 【徐永春 摄】
唱响“同心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德宏各族人民曾多次抵御外辱、戍边卫国,涌现出了刀安仁、早乐东等民族英雄,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赓续历史,德宏州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等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及11个主题公园(街区),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
此外,该州还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景颇族博物馆、德昂族博物馆,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剪纸、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为抓手,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创作推出《刀安仁》《孔雀飞起的地方》等一批文化精品,各美其美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及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在德宏生动呈现。
共建“美丽家园”,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德宏州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立足沿边、跨境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建成欣欣向荣的美好家园。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在全省边境州(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芒市国际机场吞吐量位列全省前列,大瑞铁路德宏段加快建设,德宏成为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水利能源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以龙江、麻栗坝大型水库等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成为全省首个农村电气化州(市)。大力推进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基底的支柱产业建设,“特色兴农”主题鲜明,荣获“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称号。“开放兴边”成效显著,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大规模边贸为主的对外贸易,相继开放3个国家一类口岸、2个国家二类口岸、20条贸易通道;设立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8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沿边产业园建设率先取得突破,336家企业新落户沿边产业园区,其中龙头性、标志性、引领性企业12家,2023年全州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9亿元、同比增长9.1%,对缅贸易额居滇缅贸易的三分之二。“彰文兴旅”欣欣向荣,重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金字招牌,打造美食、生态绿色、边境旅游“三张牌”等旅游新名片。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州内“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州脱贫户“双绑”覆盖率100%,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8万人,2023年脱贫户与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65万元、同比增长14.75%。2021年以来,德宏投入资金1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环境治理、稳边固防等项目1410个,57个边境村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扛牢“卫国戍边”神圣职责,树立边疆治理现代化标杆
承担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全国唯一试点,形成“德宏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德宏全面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从边到村、城、通道、境内外联防一体化“五道防线”,形成扛牢撑稳祖国西南安全防线的铜墙铁壁。
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瑞丽银井小学等一批“国门学校”接收“缅甸小小留学生”就读,瑞丽国门医院积极收治缅籍患者,加大对缅卫生防疫、农业技术、灾害救助等扶持力度,组织开展中缅文化、体育、智库等交流活动,扩大辐射影响,深化中缅“胞波”情谊,努力建设中缅命运共同体。
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将支部建在卡点上,组织进到楼栋里,创建了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党建人心工程等一批德宏党建品牌。创新推进边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管理、网格群防避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各族群众共同组建“禁毒联防队”“边境安全巡逻队”等,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金木玲、“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排南相等一批守边护边先进典型。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回信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拂进德宏各族儿女的心灵,激励着他们继续携手共进,用坚定行动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书写民族团结的精彩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新篇章,让“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
擦亮绿色美丽鲜明底色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这首传唱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州的真实写照。
德宏之美,美在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德宏深深扎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坚定践行,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德宏州坚持生态立州,厚植生态优势,着力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在加快推进美丽德宏建设中不断迈出新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泼水节的祝福水花。【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冬日的石梯村,阳光倾泻、绿意重重、群鸟啁啾。景颇族小伙徐小龙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玉米面、面包虫放进背包,挎上砍刀,骑上摩托车向山上进发。作为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的首批“鸟导”,每天进山喂鸟是徐小龙的日常。
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边境线长24.7公里,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自然村,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出的石头阶梯而得名。
由于地处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石梯村森林覆盖率90%以上,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在此均有分布,享有“中国犀鸟谷”“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等美誉。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肉,只能进山打猎。猎物中,鸟是最多的一种,一趟下来,总能收获几只。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打到野鸡、野猪,虽然肉是吃饱了,但日子却没好起来。”徐小龙回忆说:“反观现在,当上‘鸟导’后,家里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和独特的民族人文资源,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通过建“鸟点”、设“鸟塘”、当“鸟导”、树“鸟业”、兴“鸟节”、创“鸟游”,规范打造鸟类监测点45个,8名草根“鸟导游”9次走进央视,曾经的“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贫困人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每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余人次,观鸟产业带动直接经济收入1000万余元,参与的每户年收入达15万元。
多年来,德宏州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德宏实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美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省首批91张林业碳票在德宏颁发。
擦亮“美丽德宏”生态名片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子,德宏在巩固提升粮、糖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竹子、咖啡、坚果、柠檬、油茶、核桃和番麻为代表的生物特色产业,扶持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目前,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1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2.3亩,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元,“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打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
德宏着力做好“生态+”文章,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服务等重点,凝心聚力打好生态产业“组合拳”,不断激活绿水青山富民效应和生态经济“乘数效应”,全州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金7.8亿元,聘用生态护林员3522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
近年来,德宏州先后与美、英、缅等国媒体合作拍摄自然纪录片,其中《未至之境·秘密丛林》被翻译成43种语言,在172个国家播放,在全球27个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国内教育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内展播,全球覆盖人群超5亿;《犀鸟》《德宏》等精品曲目,作为云南省2021年春节“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荐曲目在全网宣推;组织编撰的中国首本鸟类AR丛书《德宏手绘飞鸟集》,是全国唯一以地州为单位开展的生态科考项目;用5种语言在40余家中外媒体平台讲述《云南菲氏叶猴种群添新丁11只猴宝宝迎新年》等故事,总阅读量超4亿;在脸书、推特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万物生长万物和谐”专栏,讲述“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故事。
因区位的特殊性,德宏还创新双边生态制度,出台《德宏州深化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助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实施瑞丽市中缅环境交流合作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中缅环境交流合作中心,促进中缅开展常规环境交流合作会议会晤;治理中缅两国跨境河流,打造典型案例;建立涉边村寨生态环境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开展边境地区中缅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同时,开展中缅合作项目“套餐式绿色防控技术德宏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与推广应用”,确保德宏跨境地区生态安全。
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新”生活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才能让“生态文明之花”开得更绚烂。
共建。德宏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作为德宏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竞争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出台野生鸟类、城中田园、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规,用最严格、最严密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违法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诉讼衔接、联合调查、联席会议、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州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全民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共治。深入推进绿美德宏建设,创建了9个国家级、11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个。在全社会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全民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体系中,启动8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全覆盖建设提升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人人清扫家园”“人人植树”行动,推进绿美城乡建设,森林覆盖率达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46%。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18个河湖被评定为省级美丽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十年全省最优。
共享。作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德宏州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国二分之一的鸟类和全省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物种在德宏都有发现。犀鸟、河燕鸥、天行长臂猿、云豹、菲氏叶猴等珍稀物种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品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彩鹮以及消失90余年的珍稀濒危鸟类黑腹蛇鹈再现德宏,盈江柳安植物在我国首次被记录。成功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盈江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德宏已形成345万余亩速生珍贵用材林、95万余亩特色经济林、53万余亩林下种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发展以水电、光伏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十四五”期间储备清洁能源发电项目36个,装机容量192.3万千瓦。
生态田园城市。【钱明富 摄】
如今,“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已是德宏的新常态,绿色、干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在广泛参与共建共治中,共享生态新生活。
(记者:李霄文 陆有乐)
(编辑:董飞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