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学院“学子边疆行” 奏响青春与家国的共鸣曲
发布时间:2025-01-15 17:57:34
文网讯 1月12日—13日,文山学院组织师生赴马关县开展“学子边疆行·同心铸国魂·共筑中国梦”研学活动,这次马关行是“学子边疆行”的第二期。此次研学之旅,宛如一扇窗,让莘莘学子得以窥见边疆的壮丽与厚重。
深冬的南疆边陲马关县茅坪村,仍然生机勃勃,在晨光中展现着独特的边关风情。“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到东盟”说的就是茅坪村,生动道出了这个边关小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茅坪村地处中越边境,距离国家级口岸——都龙口岸仅一公里,都龙国门巍峨庄严,守护着这片宁静而美丽的土地。 在茅坪村,同学们静心聆听胡明昌书记讲述茅坪村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情况,褪去“脏乱差”的面貌,现如今的茅坪村百姓富足、生活和美,乡村魅力不断提升,乡土文化焕发出时代活力。
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茅坪国门,作为中越边境的重要历史建筑,在抗战时期曾肩负着重要防御使命。在这里,同学们听着讲解,回顾了那段历史,并重温了入团誓词。随后,大家还参观了国门文化广场、都龙口岸,聆听着百年口岸的历史,了解了口岸的由来和重要作用。
“都龙国门的存在,像一位默默守卫的老者,见证了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在这里,我也感受了戍边战士的艰辛和毅力,边境管理工作、国家安全和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青年一代,我将化笔尖为刀锋,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参与研学的学生杨国贤说。
在罗家坪大山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光泽,现场为同学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守边人的英雄故事。“守边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真实的经历,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顺着台阶拾级而上,192号界碑矗立在罗家坪大山主峰之上,山下是绵长的边境线。界碑是国家边界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这里,同学们通过为界碑描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边界的尊重。
之后,同学们分组而立,向祖国深情告白。并于界碑旁深情吟唱红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在边境线上空回荡。
从罗家坪主峰下来,同学们来到村子里,与当地的小朋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小朋友们剪纸,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跳舞,还给他们赠送了铅笔、作业本、橡皮擦等礼物。
马洒村,一个绿树环抱、碧水荡漾的美丽乡村,是马关县最大的壮族聚居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学们一行走进马洒村,了解壮族文化,参观了村内的古树、古井、古屋、古亭、古匾,以及马洒村史馆,马洒村数百年来的悠悠岁月,呈现给同学们一种别样的感受。
“看到了高家祠堂,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有文化气息的牌匾,还看到了村子里和谐的画面,马洒村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幸福的村子。特别是近年来,马洒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得很好。我们能够看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参与研学的学生许定乾说。
在马洒村,同学们走进马洒森林康养步道,在天然氧吧中“森”呼吸。除此,还体验了壮家舂粑粑的乐趣。
红果参被誉为“果中人参”,这个来自大山里的野果,如今经过科学培育和种植,已成为云南市场上常见的“网红”水果,也成了马关县的一张产业发展名片。
来到红果参种植基地,看着一颗颗形似“蜘蛛”的果实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紫色“魅力”,同学们高兴极了,立马分组走进园中采摘,体验采摘乐趣。
同学们还实地参观了马关县红果参产业发展,“七小农”品牌创始人、云南万果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飞给同学们介绍了马关县是如何通过电商平台把红果参销往全国各地。
此次研学活动,是一次行走的思政课,对于文山学院的学子来说,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探寻边境文化、红色文化中,同学们接受了红色教育,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研学,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了边疆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在民族团结、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式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文山学院统战部部长、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浦加旗说。
实践不仅是亲身体会,更多的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升华。两天的行程虽短,但同学们收获颇丰,感触颇深。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边疆行作为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更加奋发图强。“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保卫边境的艰苦以及智慧,同时还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边疆行’不仅是一次研学活动,同时还让我们走进广袤的南疆大地,去感受民情民意和民生,向当地的少数民族学习,用我们的智慧、汗水以及青春,去展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奉献的胡杨青年形象。”文山学院“学子边疆行”研学活动学生黄桢雅说。
(记者:肖琦 通讯员:代佳思 徐伟伟)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明兰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