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新文山 新实践】务实谋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5-01-22 10:34:19  

务实谋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

黄明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西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州委工作要求,全面分析促农增收短板弱项,坚决答好促农增收富民答卷。

正确认识促农增收的短板及优势

从短板弱项看,四项收入结构不合理。全县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2024年预计人均纯收入19615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工资性收入13498元、占比68.8%;生产经营性收入3458元、占比17.6%;转移性收入2462元、占比12.5%;财产性收入195元、占比1%,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相加占比超过了86%。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西畴土地零星破碎,全县耕地保有量40.41万亩,坡度在15度以上的占耕地总面积57.8%,其中基本农田25.5万亩,一般耕地14.91万亩,基本农田只能种植粮食,发展用地困难,产业难以规模化发展。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0个、家庭农场158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的仅有14个;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76个,经营性收入实际到账1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2023年“一县一业”西畴乌骨鸡农业产值1.23亿元,仅占畜牧业总产值15.64%,带动强、效益高的龙头企业和头雁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就业环境不乐观。2024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其中县外转移就业6.01万人,人均月收入为4688元;县内就业2.58万人,平均工资3282.14元,县内就业质量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政策保障不足,如种植业仅有耕地地力补贴、甘蔗良种良法补贴,群众种植意愿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防灾减灾能力不足,2024年因自然灾害产量损失866.23万公斤,经济损失2622.84万元,“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

从发展优势看,“西畴精神”影响力逐步扩大。在长期求温饱求脱贫的实践中孕育形成“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西畴精神”群体被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省委王宁书记强调要以新时代“西畴精神”激励实干兴滇,“西畴精神”成为全省立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精神标杆,将在西畴发展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生态环境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4.83%,《“六子登科”降“石魔”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被评为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三光石漠化治理成效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先后获评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第五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丰厚,有毛主席光辉批示等红色文化资源,彝族“葫芦笙舞”“女子太阳山祭祀”等国家级非遗;连续3年举办国家级自行车赛事,是全世界同时举办自行车项目第二多的城市、中国第一个同时举办多个自行车项目的县(市),形成了“骑”迹西畴地方文化品牌。工业发展欣欣向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服务园区九条措施,新增厂房40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1020套,幼儿园1所,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吸引打火机、新型显示器产业链等41家企业入驻发展,具备承载龙头企业、链条企业的综合能力。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人力资源充裕,全县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0%以上,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8.6万人,县内富余劳动力还有3万余人。交通优势突出,那兴高速(西畴至兴街段)建成通车,打通了西畴县城对外连接的大通道,西畴跻身文山州30分钟经济圈,西畴面向东南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西畴兴街工业园区全景

“三个一批”推进促农增收

西畴县将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促农增收当作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细,按照省委抓工作“三部曲”要求,今后3年将以增加群众工资性、经营性两项收入为切口,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就业下实功夫硬功夫,着力补齐促农增收短板弱项,推动促农增收1年有突破、2年见成效、3年大变样。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联农带农实现增收一批。稳住传统产业,巩固实施3万亩甘蔗、1.6万亩烤烟、8万亩八角、10万亩蔬菜、7万亩辣椒、11万亩中药材、16万亩林果(澳洲坚果、核桃、八角)、12万头生猪、11万头肉牛等传统种养业,超过13万农村居民有稳定收入来源,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拓展培育优势产业,把乌骨鸡、罗氏沼虾、金线鲃、软鳍新光唇鱼、金线莲、林下菌根苗等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培育乌骨鸡产业,用三年时间发展3万农户养殖乌骨鸡,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以上;实施林菌产业,种植“云南松+栓皮栎”菌根苗苗木30万株以上,3年后可出菌5000亩,带动500个农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建成罗氏沼虾标准化养殖基地4个,金线鲃养殖基地2个,实现特色渔业产值500万元,带动农户50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盘活低效资源,引进企业盘活用好13万亩低效退耕还林地,实施低效核桃更替行动,用“企业+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合作发展山桐子、杜仲,替换10万亩低效核桃林地,实现产值10亿元,带动3万户农民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实施7.8万亩低效八角林提质改造,实现产值4亿元,带动1万余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盘活坪寨林场、香坪山林场国有林地资源,开发林木、林果、林花、林药、林菌、林禽、林游、林草“八林经济”,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建设一批示范基地,高标准创建一批产业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村,形成“村村有示范”“样样能带动”的特色产业格局,引进云南星香苗林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实施0.5万亩八角提质增效示范基地,每年带动群众季节性务工超过2万人次,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增收200万元以上;引进云南诚鑫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一县一业”西畴乌骨鸡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培育西畴乌骨鸡养殖示范村1个、养殖基地1个、产业园区1个,拓展市场品牌5个以上,带动发展西畴乌骨鸡合作社及养殖大户300户以上,示范基地实现西畴乌骨鸡存栏180万羽,出栏400万羽,实现产值3.2亿元以上。打造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在莲花塘大地、老胖箐,法斗马龙洲等村组,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发展以金线莲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每村80%以上的农户参与,打造“一村一示范”金线莲种植基地,带动全县到2026年发展金线莲种植6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群众增收6000万元以上。打造一批林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在莲花塘香坪山、坪寨林场等林地资源富集区,种植香砂、黄精等林下中药材,培育打造一批百亩林下中药材示范园,高标准建成林下药材示范基地2000亩以上,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解决就近务工12000人次以上。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增收一批。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西洒—兴街一体化,将兴街建成经济强镇。招“大商”培育产业工人就业。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以英茂糖业、能源电气、中旺光电等龙头企业为链长,以新型显示器产业链作为“口岸经济”引擎,延伸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形成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集群。未来三年,打火机产业链达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新型显示器产业链产业园一期达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二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投产后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其他企业提供岗位2000个,园区将提供产业工人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带动3万人到兴街生产生活,兴街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5万人,全面刺激“批零住餐”各实体经济行业发展。招“小商”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62个帮扶车间发展壮大,重点扩大并提升西畴县兴街新兴电子元器件厂(新兴社区)、西畴县汤鑫电器电子厂(北塔社区)、西畴县归阳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合作社、董马乡香料佐料收储分拣基地、西畴县清莲惠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帮扶车间的就业规模和能力,实现每年带动家门口就业2000人以上,重点组织1749户监测户户均1人进入帮扶车间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人口超过80%。

建设美丽经济,吃好“旅游饭”实现增收一批。持续擦亮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北回归线石漠绿洲,到2027年整县制建成美丽乡村,坚持以全域为理念、康养为特色,依托西畴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打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康养西畴”品牌,到2027年,全县预计吸引游客25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打造汤谷非遗文化旅居示范村。结合汤谷女子太阳祭祀非遗文化,立足“艺术家的第二居所”定位,引进上元旅游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推进闲置民房改造,用好汤谷画院平台,招引更多艺术家到汤谷生活创作,预计带动3000人实现增收,人均每年增收1000元。打造香坪山生态康养旅居示范村。突出“森林+康养”“体育+康养”,依托“骑”迹西畴自行车文化节,以赛促旅引客来。积极引进郑保骨科医院落地香坪山康养中心,依托星宿旅游公司,将香坪山村整村建成高品质民宿,打造为全州乃至全省康养旅居标杆,带动周边群众2万人以上实现旅游服务业增收,人均每年增收1500元。打造东升红色旅游示范带。围绕“三光—东升”全省红色教育示范线路,持续提升三光旅游配套建设,加快兴街前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建成东升产学研基地、麓林之境露营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丰富红色文旅业态,带动周边群众1万人以上,实现人均年增收1200元。

创新机制护航产业发展

积极在金融、就业、培训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支持促农增收产业健康有序常态长效发展。

研究一套资金扶持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产业投入激励机制,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不低于60%用于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资金中,用于发展特色示范产业的不低于60%,推动全县产业规模化、示范化发展。建立金融支持政策,强化金融机构服务发展责任,引导鼓励建行、农行、信用社等出台配套惠民金融政策落地,以优质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发展。同时,用好用活创业贷款,保持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的创业贷款发放规模,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一套技能培训服务机制。立足园区发展、帮扶车间、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旅游景区提档等重点工作,精准锁定用工需求,建立培训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服务水平,提高就业质量。全面发挥培训政策资金帮扶作用,支持企业点对点挖掘培训技能人才,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用好一套兜底安置保障机制。通过“1角钱”工程等机制,进一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户、低收入风险户、易地搬迁户中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保持每年提供3000个岗位的规模,实现“家门口”务工。

谋划一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好用足一揽子增量政策,从农业、水利、交通、林草等方向申报一批产业配套项目,谋划好鸡街、蚌谷龙坪中型灌区项目,加快鸡街抽水蓄能、国道219线改扩建、三板桥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服务保障好马西高速、那兴高速(县城至那洒段)建设,有序推进信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期)建设,争取鸡街集中式光伏、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尽快开工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中共西畴县委书记)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