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新文山 新实践】多措并举绘就农民增收富民图

发布时间:2025-01-22 11:09:44  

多措并举绘就农民增收富民图

冯 锐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州委工作要求,立足“三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麻栗坡县聚焦“三农”工作,规划未来三年促农增收新路径,致力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富民答卷。

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自主种养殖生产经营净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资源资产净收入和政策补助的转移净收入。2023年麻栗坡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0元。其中:生产经营净收入4007元,占比25.8%;工资性收入7253元,占比46.7%;财产净收入78元,占比0.5%;转移净收入4192元,占比27%。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生产经营净收入占比低。一是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农业有效灌溉率仅24.25%;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基地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等水平不高,农业生产“高开低走”。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面积大,特色农产品种植比例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工资性收入来源质效不高。一是劳动力务工组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人均增收不明显。二是工业发展滞后,高品质企业数量少,高薪就业岗位少,与群众“家门口”务工需求相悖。

财产净收入占比极低。一是集体经营性资产占比小,低效运行现象突出,全县有集体资产53.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仅有1.93亿元,只占3.6%。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愿望不强,运营发展能力不高,自主发展产业的行政村仅有16个,107个村(社)均无分红能力,1972个村小组仅26个村小组拥有经营性收入,总计32.33万元。三是农民市场化经营意识淡薄,对企业、专业合作社信任度不高,股份合作机制推行难,用闲置土地、空房等资产入股意愿不强,导致资源资产盘活不足,收入有限。

农民增收的潜力

按照“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文山行动规划,结合全县拼口岸、旅游、矿电“三个优势经济”的目标任务,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会随政策调整收窄逐步降低,其他三项收入通过创新措施,均有实现增收的潜力。在生产经营净收入上,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传统种植养殖向“小、特、精”产业转型升级,在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方面持续发力,可实现较大增收区间;在工资性收入上,通过提高务工组织化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能力、引进高品质企业创造更多高薪稳定就近务工岗位等措施,可实现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在财产净收入上,通过市场化运营好扶贫资产提高量化收益,盘活群众闲置房屋、土地资产,大力推行股份合作机制等措施,可实现财产净收入稳步提升。

农民增收的目标及路径

麻栗坡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在现有资源上做文章,拓宽增收渠道,转变增长方式,全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长、提质增效,力争到202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00元。其中:生产经营净收入77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5%;工资性收入91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1%;财产净收入4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转移净收入38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到203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两番达到49500元,其中:生产经营净收入198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工资性收入208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财产净收入15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转移净收入74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

发展壮大产业,增加生产经营净收入

力争到2027年农民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增加到7700元,占比达到36.5%左右;2035年增加到19800元,占比提高到40%左右。

巩固传统农业促增收。种植业方面,依托现有的粮油、商品蔬菜、热区水果等传统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推广,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逐步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27年种植业总产值达14亿元以上,带动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以上。到2035年种植业总产值达25亿元左右,带动农民人均创收7000元以上。养殖业方面,依托现有牲畜、家禽、水产等传统养殖,引进新品种,提高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水平,发展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7年养殖业总产值达12亿元左右,带动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上。到2035年种植业总产值达23亿元左右,带动农民人均创收6000元以上。

发展土特产促增收。依托现有的老山古树茶、铁厂腊肉等8个土特产品牌效应打造,带动提升本土特产知名度,完善相关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小区域增收,拉高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以点带面效果。力争到2027年全县土特产总产值达到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元以上。到2035年,总产值达到8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创收2000元以上。

发展服务业促增收。以麻栗坡县城—天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有效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及医疗、教育、商旅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活跃口岸市场、边境集市,鼓励周边群众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电商等经营性产业,形成以边民互市为主,其他经营性第三产业为辅的农民增收新格局。力争到2027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不低于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700元以上。到2035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不低于1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以上。

发展庭院经济促增收。积极探索“庭院经济+”模式,引导群众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小工厂、小民宿、小盆景等庭院经济项目建设,以户为单位推进庭院经济发展。力争到2027年总产值达到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元。到2035年总产值达到9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创收2000元。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

围绕“三个优势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力争到2027年县内务工人员从3.2万增加到4.5万,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到9100元,占比达43.1%;2035年县内务工人员增加到6.5万,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到20800元,占比达42%。

发展口岸经济促增收。发挥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贸和落地加工,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培育扶持好本地现有企业,为当地创造高薪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劳动力实现县内就业,力争到2027年实现进出口贸易45亿元以上,引进和培育企业20家以上,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到2035年实现进出口贸易70亿元以上,引进和培育企业100家以上,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实现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

发展旅游经济促增收。深入挖掘全县旅游资源,打好“红色+绿色+边境”旅游牌,开发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引进专业化市场主体参与运营,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创业,开办旅游商品店、特色餐饮店、特色民宿等个体经营,吸纳周边群众从事讲解员、导购员、驾驶员、安保、保洁等工作岗位实现就业。力争到202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203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000余个,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发展矿电经济促增收。全力保障紫金、海隅、中广核等规上企业稳定生产,在鸿臻石英砂、浩宇固废投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盘龙铝土矿、丰沐矿业高岭土初加工、屯仓年产20万吨石英板采砂、杨万铜矿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引进优质矿电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力争到2027年引进和培育企业10家,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到2035年引进和培育企业26家,创造就业岗位13000余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天保口岸国际货场启用仪式

开展招“小商”促增收。将招“小商”作为解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有力抓手,有效盘活国有或村集体闲置学校、闲置厂房、楼房和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招“小商”、办小微企业、建就业帮扶车间。依托集体公司、零工市场和劳务直通车服务站,落实“党建+产业+就业+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力争到2027年建成招“小商”示范点40个以上,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到2035年建成招“小商”示范点100个以上,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提高劳动技能促增收。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机制,采取“培训+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劳动力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加务工收入。力争到2027年实现劳务纯收入达40亿元以上,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4000人(次)以上,实现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到2035年,劳务纯收入达70亿元以上,实现对每个有培训意愿的适龄劳动力至少开展技能培训1次,让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名技能劳动者就业,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盘活农村“三资”,增加财产净收入

以盘活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作为增收主线,力争到2027年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加到400元,占比达1.9%;到2035年增加到1500元,占比提高到3%。

盘活村集体“三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大力推广天保镇天保村开展“三权分置”试点经验,盘活闲置土地,流转经营权,发展特色产业,把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群众变股民,增加群众入股分红收入。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依托国储林开发,盘活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力争到2027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00元以上。到2035年总收入达2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激活农民闲置资产,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围绕“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规范经营”的原则,结合边民互市、农文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因村施策,推行“产业带动、服务创收、资产收益、物业经济、资源开发、管理服务及边贸带动”七型模式,激活农民闲置资金、资产、资源,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力争到2027年财产性投资达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00元以上。到2035年总收入达1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00元以上。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转移净收入

持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各项惠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产业发展缺设施、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逐步摆脱对国家政策性补助的过度依赖。

(作者为中共麻栗坡县委书记)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