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新文山 新实践】“一三十”工作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5-01-23 10:14:45  

“一三十”工作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郑 锦

根据省委、州委要求,要各县(市)回答好、落实好三年后农民增收靠什么的富民答卷”的安排,我深入乡镇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认真分析短板弱项、研究促农增收措施,形成马关县“一三十”工作思路。

全县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马关县深挖产业发展潜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生产经营性收入方面:因地制宜建立“1+4+N”产业基地71个,加快发展壮大砂仁、红果参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综合产值达76.8亿元。工资性收入方面: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8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6077人。财产性收入方面:全县124个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际到账均达10万元以上。流转土地9.06万亩。转移性收入方面: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政策保险、低保金、养老金等各项惠民政策。

2023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886元、占比37.6%,经营净收入6105元、占比39%,转移净收入3538元、占比22.6%,财产净收入125元、占比4.2%。

全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为主,从未来3年收入增长潜力看,促进农民增收,关键要提高经营净收入,稳步提升工资性收入。

马关县马洒民族文化旅游景区

存在问题

一是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外出务工岗位不稳。受经济环境影响,基建类项目减少,园区入驻劳动密集型企业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减少。大量务工人员从事工作与自身技能不匹配,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不稳定。二是优势产业不突出。全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三是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目前全县仅有3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少、弱,带动作用不明显。联农带农机制模式单一,联结不够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增收对策措施

未来3年,以“一三十”工作思路(即“一”是“一个目标”,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7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00元以上”为目标;“三”是“三个保障”,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十”是“十条增收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十条增收措施具体为:

(一)培育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施“拓源选能”行动,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储备人才库,实施“五个引”措施,确保每个村(社区)确定至少1至2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实施“培优育能”行动,依托县乡党校,每年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开展全覆盖分类轮训。建立县、乡、村三级“3+1”帮带指导机制,强化对后备力量的帮带培养。实施“精准管能”行动,建立“适时督促、定期研判、随时调整”动态管理机制,每半年对后备力量成熟度进行1次分析研判,“一人一策”制定提升措施。实施“激励用能”行动,选派后备力量到重大项目所在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及乡镇有关服务岗位跟班学习,不断提升工作本领。力争3年内把百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育成为党性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正、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二)培养千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摸底建库立档,全面摸清在乡、返乡、入乡人才,收集完善相关信息档案,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基础人才库。开展培训培育,人才库中优选农村创业兴业人员,从培训、指导、扶持、创业、带动等方面进行全环节全过程培育。加大政策扶持,优先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田间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立致富带头人专项扶持资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力争3年内培养1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盘活资产“招小商”解决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联系服务制度,推送出拟就业人员、适合从事的工种,推送到就业帮扶车间等平台,促进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招引一批小商小企,招引一批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的项目,招引一批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域外小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商”到本地投资发展。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围绕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开发一批就地就近岗位,同时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稳定在6077人以上。培育一批技术人才,针对县内用工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重点企业,设立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岗前培训;依托县职高等培训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有序进行点单制、派单制培训。出台一套就业政策,采取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给予创业贷款支持等方面的资金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到马关创业带动就业。力争2025年—2027年分别回引在州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回马关就地就近就业3000人、3000人、4000人,实现3年内回引1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马关县红果参种植面积达8200多亩,是全国最大红果参种植基地。

(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实现游客500万人旅游花费50亿元。深挖历史、人文、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着力推动构建“一体两翼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打造“田园马关”旅居目的地,加快推进马洒、龙树脚、腊科等一批“田园马关”旅居示范点建设,匠心雕琢文马线、G219线、G248线3条纵贯全县的交通干道,全力铸就集乡村休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边境徒步观光旅游深度融合的精品旅游线路。力争3年内,打造旅居点8个以上,新增农村4A级旅游景点2个以上、3A级旅游景点6个以上。坚持市场化思路发展旅游,按照一县一企引导、多企共同发展的思路,把县域旅游资源统一由一家公司负责,具体点位具体公司负责,切实把每一个旅游村打造成为精品村。力争3年内引进企业4家,新增精品旅游景点16个以上,发展民宿100家以上、农家乐30户以上。探索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康养、自然、红色、边境等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农文体旅业态。围绕康养旅居主题,在持续发展好马洒壮医馆的同时,不断挖掘苗医等民族康养潜能。力争3年内,实现游客500万人以上、旅游花费达50亿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1亿元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五)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倍增翻番”。开展“强龙头”三年行动,全力支持服务好“云锡文山片区三公司”生产经营和产业拓展,加速实现有色金属冶炼产业提质扩能,力争2027年“云锡文山片区三公司”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缴纳税金9亿元以上。开展“壮骨干”三年行动,不断优化帮扶、指导和服务措施,确保最短时间内帮助金朝鑫源、驰盛等8家矿业企业实现提能扩产,力争3年内8家重点企业实现年新增原矿产量400万吨以上,实现新增总产值20亿元以上。开展“增后劲”三年行动,抓紧实施全县新一轮矿产资源找矿突破行动计划,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力争3年内探矿投入达3亿元以上,实现新增投资20亿元以上,总产值20亿元以上。开展“工业反哺农业”行动,倡导“工业反哺”体系建设,力争每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5000万元。力争3年内实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总产值达140亿元以上,税收达10亿元以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

(六)完成“6个10万亩(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聚焦高端稻谷、有机蔬菜、高品质水果、中药材、生猪、肉牛6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6个10万亩(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3年内,高端稻谷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亩均增值300元以上,助农增收0.3亿元以上、人均增收150元以上;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亩均增值800元以上,助农增收0.8亿元以上、人均增收400元以上;高品质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亩均增值1000元以上,助农增收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升稳定在50万亩以上,亩均增值1000元以上,助农增收2.8亿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生猪存栏20万头,年生猪出栏25万头,助农增收1.33亿元以上、人均增收700元以上;肉牛存栏12万头,年肉牛出栏5万头,助农增收0.76亿元以上、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七)创新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农户应联尽联。持续引导农户以自有资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为资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3年内合作社示范社达80家以上。围绕中药材、肉牛养殖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涉农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强的本地企业,力争3年内全县涉农龙头企业达67家以上。充分发挥木厂“541”和大栗树“811”等典型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园区+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联得稳、带得牢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农户应联尽联。

(八)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42%。聚焦“县城+重点乡镇+美丽乡村”三个层级建设推动县城区核心与周边城镇协同发展,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统筹推进“七城共建”,让城镇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加宜居,吸引一批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安居。积极推进都龙口岸新村三期建设,增加一批农村人口向口岸转移,吸引3000人以上到都龙、茅坪口岸创业就业促增收。力争3年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37.34%提高到42%以上,吸引1.4万人以上到城镇居住创业就业,带动农民进城转化为产业工人。

(九)职业教育就业率达100%。像抓控辍保学一样抓职业教育。不断改善县职高的硬件设施,加快推进县职高办学条件不达标的一、二期工程建设,补齐办学短板。“不漏一户”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对本辖区内初中学生家庭进行建档管理。聚焦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重点产业设置专业,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力争3年内,实现职业教育就业率达100%,确保应读尽读、应招尽招、应培尽培。

(十)推进“南疆边城、经济重镇”建设实现再造一个“新马关”。依托都龙口岸和矿产资源富集优势,打造都龙集镇—茅坪边境仓储物流商贸区、边境贸易加工区,大力发展边境物流、跨境商贸和落地加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对外贸易,打造边境口岸经济综合体。加快推进“美丽都龙”集镇建设,推动实施都龙口岸新村三期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26.72%提升到30.73%以上,吸引3000人以上到都龙、茅坪口岸创业就业。用好用活边民互市贸易政策红利,引导边民参与边民互市贸易促增收。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推动马关新航科技等一批加工企业落地口岸。加强口岸建设,强化口岸进出口贸易过驳货。力争3年内提供岗位10000个以上,实现增收3.8亿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作者为中共马关县委书记)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