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新文山 新实践】坚决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25-01-23 10:20:45  

坚决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落到实处

普建勇

10月15日至16日,省委王宁书记深入广南调研,再次提出“三年后农民增收靠什么”的富民之问。广南县认真落实王宁书记调研指示要求和州委部署安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广南县三年后农民增收靠什么“富民答卷”,坚决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落到实处。

分析盘点,进一步认清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广南县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近三年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年均增长9%,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全省、全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吸纳就地就近就业能力不足,工资性收入总体不高。高质量就地就近就业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就业为主,本地就业工资性收入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经营净收入深度挖掘不够。农业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一二三产融合度低,产业链短,附加值、回报率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匹配。三是强农惠农政策趋于稳定,转移净收入增长难度大。各项惠农政策趋于稳定,政策性、保障性转移收入增长难。下步,要提高省外转移就业质量,稳住转移性净收入的总体水平。四是农村改革短板依然突出,财产净收入增长乏力。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程度低,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率低,农民财产性收入不高。

突出重点,抓实抓细农民增收“十条措施”

广南鞋服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紧盯“四项收入”精准施策,力争到202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重点抓好农民增收“十条措施”落实。

(一)突出城乡融合发展促增收。一是深化以城带乡。紧扣“县城区建成30万人以上规模I型小城市”目标,持续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在提高转移进城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推动乡村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更高效地组织起来、整合起来,提高乡村产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推进以乡促城。提升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农村重点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城和八宝、珠琳等重点乡镇建设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推动城镇与农村错位发展、形成互补。

(二)稳住“三农”根基促增收。一是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和耕地撂荒,着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亿公斤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1.7以上。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进优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打造一批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五良”融合示范样板,力争粮食生产每亩节本增效12%以上。加强文山牛种源中心、八宝米良种繁育中心、石斛组培工厂等优势特色产业种源建设,确保优质种源供应。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市场需求和高附加值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作物比重,推广“半流转”模式,每年实施粮经饲等协同推进循环农业20万亩以上。

(三)推动农业产业延链增值促增收。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休闲农业等,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拉长产业链,拓展销售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到2027年建成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4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一是做强高峰牛产业。到2027年建成高峰牛精深加工园区,存栏规模达50万头以上,综合产值提高到55亿元以上,将高峰牛打造成为增加值占GDP5%的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二是提质茶叶产业。到2027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22亿元以上。三是做优八宝米产业。推进八宝米企业整合,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抓好种子种源保护,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和科技支撑,到2027年八宝米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9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以铁皮石斛和蒜头果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草经济,实施“油茶+”林下药材复合种植示范3万亩,扩大铁皮石斛等优势品种原产地趁鲜初加工,争取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到2027年实现中药材综合产值21亿元以上。

(四)发展乡村旅游旅居促增收。以坝美景区生态化改造为龙头推进全域旅游,持续在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上发力,不断推出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提升“世界的‘世外桃源’”影响力、知名度和引流能力。推广“六郎城”模式,用3年时间复制推广10个农文旅融合旅居村,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大乡村旅游旅居消费。

(五)稳住省外转移就业基本盘促增收。一是提高省外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通过就业服务平台、驻外就业服务站、“点对点”集中输出,提升省外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监测帮扶,促进更高质量稳岗就业。二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力争3年内省外转移就业人口月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显著提高。

(六)重点抓就地就近就业促增收。一是抓实园区带动。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工业、绿色食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个基地”目标抓招商营商,推动工业园区扩建升级,吸纳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门口就业。到2027年园区新增吸纳就业1万人以上。二是打造广南劳务品牌。采取“培训+就业一体化”方式,打造姑娘茶叶工、八宝米产业工、长冲梨产业工、鞋服产业工、数据标注工、广南硅匠等劳务品牌,提升就地就近就业水平。三是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升级版。抓好试点工作,用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容增岗奖补措施,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招小商,到2027年通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四是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二十条”措施,提升古城南街—句町夜花街夜经济创业街市,发展县城时段性创业一条街和乡镇集市,持续加大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七)提升乡村新型服务业促增收。一是打造“句町特产”公共品牌。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集成打造“句町特产”公共品牌,整体推进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提升“句町特产”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价值。二是繁荣乡村大市场。坚持农村快递与电商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快递进村”,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持续实施直播助农行动,培育1500名以上“带货”村播,让好产品好卖更卖好。三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发展房前屋后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小电商等庭院经济,在旅居村和特色产业村延伸发展庭院+美食、+文旅、+电商等“庭院经济+”新模式,把庭院变成群众的“增收园”。

(八)盘活资源资产促增收。盘活农村低效利用和闲置资源,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效率。推广种粮田地“半流转”模式,通过季节性流转发展果蔬种植,增加农民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盘活空心半空心村资源,流转闲置宅基地、土地发展“粮、饲、畜”一体经营。盘活荒山荒地资源发展光伏、风能发电,持续推广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

(九)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到2027年所有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推动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向成员分红、扶弱助困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强政策扶持促增收。持续落实“农十条”、高峰牛“一县一业”奖补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等国家惠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农村低保与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

强化保障,全力推动“十条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持续抓实“头雁”培养和“归雁”回引工程。发挥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位一体”作用,每个村培养3—5名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双向培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力、引领力。二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进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供水用电、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三是持续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推广身边典型,激发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志气底气。四是着力攻坚重点难点。把做好脱贫和监测帮扶对象等群体的增收作为重点,保持力度不减、重心不移,坚决兜牢永久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五是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持续提高县乡村干部抓“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深化“两场革命”,引导广大干部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提升抓农民增收的成色成效。

(作者为广南县委书记)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