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闻如何“为民发声,从民而生”
发布时间:2025-02-05 11:34:32
“民声”通常指的是民众的声音,代表着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民生”包括了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等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新闻如何做到“为民发声,从民而生”?笔者认为,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做有温度的新闻,不要让民声“失了生”,真正做到“民生”从民而生。
为民发声,接“地气”听民心。民声代表着人民心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生是实现民声的载体。清代陈天华说“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宰,是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民生”涉及广大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关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事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宣传工作,这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去挖掘新闻素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一线,连接地气,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通过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从“小切口”入手,把一桩桩、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汇集民需、民思、民忧、民困。不搞推诿、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而是真心实意地尊重民心、听取民意,倾听民需,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利益,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小民生”,真正做到为民“发声”从民而生的“大民生”。
笔者了解到,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文山州坚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诉求办理质效的标尺,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接诉即办”平台,关注群众的身边事、自家事,老百姓有什么诉求只要通过“接诉即办”平台反映,相关职能部门就会在规定时间内主动联系对接和上门服务,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2024年,“接诉即办”平台预计受理群众诉求3212件,办结3200件,按期办结率90%,群众满意率95%,做到了民有所呼、民意速办,使群众真正体会到服务的贴心、舒心、省心,这就是深得民心的民生实事。
为民而生,排“民忧”连民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做好新闻工作,只有心系人民,心装群众,以民为本,既想办法,也找解法,真正为民发声,把群众关心的每件事推进情况,得到完美解决的全过程,进行挖掘、收集、整理,报道出一些有深度、有影响、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使报道有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温度,为社会营造良好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才真正体现一名宣传工作者价值所在。
新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群众,只有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才能采写出反映群众生活和冷暖的好报道。2024年,文山州聚焦农民增收主线,以“四抓四破”的举措,拓宽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全州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659场次,提供岗位52.1万个,实现务工收入193.75亿元。近年来,文山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一老一小”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累计建成509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惠及近17万农村学校学生;全州1016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少年儿童之家”,建成“少年儿童之家”活动点5170个;探索文山特色的“幸福食堂+N”模式,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2个,累计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社区助餐服务18万多人次。文山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帮忙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3年来,文山州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转“坐等上门”为“公开接访”“一线走访”,从“上访”变“下访”,一个字的改变,体现的是基层治理的“走心”,反映的是服务群众的“上心”,为群众解决了忧心事。
传递民生,走“民心”所向路。一件件、一桩桩看似平凡的“暖心小事”,实则是群众关心关切的大事。新闻工作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民生大事,包括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方方面面,让一件件“好事”“实事”在文山这片大地上落地开花,为群众的幸福“加码”。有人说宣传工作是虚的,宣传工作只是动动笔杆子、卖卖嘴皮子,这是思想观点的一种误区。宣传工作既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贴近受众、适应受众,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受众、帮助受众、提升受众。那么,如何才能传递好民声,走好“民心”所向路呢?笔者认为,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主角,新闻宣传才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要用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丰富道理学理哲理引导受众、征服受众,让受众在共情共鸣中“抓住事物的根本”,从而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净化心灵的“洗魂池”,思想奋进的“营养剂”。特别是在时政新闻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像娱乐节目那样受众愿意听、愿意看,但绝不能单纯为了阅读量、点击量、收视率,被牵着鼻子走,背离了宣传的初衷。要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四力”,以“民在心中,身在民中,以心交心,以情换情”,为民排忧解难,报道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我们身居这个融媒发展充满变数的新时代,必定会迎来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闻要如何传递好民生,走“民心”所向路呢?笔者认为,做好宣传工作就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变新思路,进一步深化民生,既要“因时而变”也要“因人而变”,有一份知重负重、知难向难的责任和担当。保持开放的心态,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去适应新的潮流和趋势,探索符合融媒时代的要求,适应受众的需求。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动动嘴”,“出出腿”,“发发稿”,而是要在传播内容、形式和方式上也要有新变化,做到宣传形式多元、内容丰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切实掌握了解真正的“民声”,倾听到群众的真声、真言、真困、真情,用真情使真力动真心,把群众当家人朋友,视人民为亲人,一切依靠群众,自觉主动地到群众中去采访、记录、出片、上稿,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力量、有思想的优秀新闻作品,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好,让新闻从“民声”中来,到民生中去,抒写好时代的舞台、人民的舞台、新时代的舞台,使“民声”有了去处,民意有了落实,广大群众有了充实的获得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孙永蓉 周俊俊)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