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彩地名我来讲——文山地名(十九)马洒村
发布时间:2025-02-10 15:01:36
编者按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弘扬和传承文山地名文化,州民政局联合州融媒体中心开设“七彩地名我来讲——文山地名”专栏,讲述文山地名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马洒村是一个秀美而精致的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村民善跳纸马舞而得名马洒。“马洒”,在壮语里,“马”是牛马的马,“洒”是“纸”的壮音,“马洒”即“用纸糊成的马”,是“纸马”之意。传说北宋年间,边地马关受到外敌入侵,男人们奔赴前线抗击侵略者,寨子里只剩下老弱妇孺。这时候前线哨兵飞马来报:“有侵略者绕过防线,正向村寨袭来”。在这危急关头,机智勇敢的妇女们用稻草竹篾扎成战马的形状,糊上白纸、挂上铃铛、拿起刀枪、套上纸马,在村口操练起来。敌人远远看见村里战马奔腾、刀光闪闪,大吃一惊,以为早有防备,仓皇而逃,一场灾难化解于无形。从此以后,村民认为跳纸马舞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于是,不论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或迎宾接客都跳纸马舞,一代代流传下来。
马洒村分东、南、西、北四个村小组,全村共有311户1273人,壮族人口占96.3%,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户数最多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寨。村内建有庙宇,神农殿(又称“老人厅”)与孔圣宫隔路坐落于村中央;东面大寨门也作牛王庙,南门外有土地庙,北门以内有高氏宗祠。走进马洒,随着四季更替,能领略到不一样的美景。尤其农历九、十月份,马洒村完全似一幅水墨山水画卷。金灿灿的稻子散发着阵阵清香,河流的柔波里水草轻柔摇摆,配上田间的蛙鸣声、悠然转动的水车、远处的青山……人沉醉于“色、香、味”俱全的美景中。
马洒壮族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祭龙、花饭节、祭雷神、尝新节等传统节日,有神农殿、龙宫、观音庙等特色古建筑,有纸马舞、手巾舞等传统舞蹈,有银器制作、刺绣、侬人古乐等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内容丰富,共有8大类60多项。2005年9月,马洒洞经音乐被列入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8月,马洒壮族传统保护区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8月,马洒村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9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来源:文山州民政局)
(编辑:周秋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