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改革观察|文山市探索“11266”模式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发布时间:2025-02-12 14:49:20
为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集成联动、协同高效,我们开设《改革观察》栏目,旨在对全州各行业各领域改革试点争取、任务落实、自主创新、经验模式进行总结宣传推介,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山篇章汇聚强大的改革力量。
近年来,文山市深入学习实践“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出了“11266”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全面实施“一角钱”工程。采取农村常住居民每人每天筹资1角钱、每年36元的方式,所筹资金由村级管理专项用于垃圾清运、聘请保洁员,统筹护林员、沪滇合作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展村庄保洁,2022年以来“一角钱”工程累计筹资近3000万元,所有自然村均有固定保洁员,组织群众持续开展“五堆十乱”、卫生死角清理,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常态化。
每月开展一次观摩调度。每月围绕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村一品”、绿美乡村建设、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三农”重点工作开展1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观摩调度,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通过现场观摩和召开推进会的形式开展互学互鉴,分析工作形势、研究解决问题,每月评出先进村寨10个并给予1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村庄人居环境提升。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观摩调度12次,评出先进村寨120个,全市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
抓住两个重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公路干线、重要河湖、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文化名镇周边和城区城郊村寨两个人居环境整治重点,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开展绿化美化。卧龙街道龙潭寨入选全省旅游乡村旅游示范村寨,平坝镇、东山乡成功创建成省级绿美乡镇,平坝镇沙老寨、德厚镇洒戛竜、坝心乡他披老街子获得省级绿美村庄命名,440个村寨被命名为州级绿美村庄。卧龙街道者白仰、新平街道庄子田、古木镇马郎、柳井乡黄果冲、红甸乡席草寨等一批宜居宜游示范村寨崭露头角,德厚镇洒戛竜高原石漠水美乡村初具成效,一大批乡村旅游打卡点应运而生。
积极构建村庄建设及治理“六自”模式。引导群众成立村级共建理事会,积极探索构建“自商、自筹、自建、自管、自富、自治”村庄建设及乡村治理“六自”模式,达到自己的村庄自己建、村庄的事情大家管的目的,让群众成为建设管理的主角。截至2024年底,全市1007个自然村通过单独或联合组建的方式全部成立村级共建理事会,并通过共建理事会承担村内道路庭院硬化、污水处理设施、乡村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清运等项目建设。平坝镇落水洞村组织群众承建污水设施,原本预算48万余元的污水设施仅用23万多元就完成了建设;红甸乡在开展入户道路硬化过程中,统筹辖区内企业、施工力量,将每平方米建设成本从80元降低至40元左右,并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群众从对村庄事务漠不关心转变为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从以前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积极推动农村工作“六件套”民生实事。办好以“硬化路、美庭院、清垃圾、治污水、找工作、树榜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作“六件套”民生实事。2024年以来,硬化村组道路81.484公里、村内道路61.103公里。硬化入户路9179户、庭院9929户并实现全覆盖,同步新建“美丽庭院”13000余户;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公厕138座、户厕9125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81.29%,群众“方便”的事情更方便;1002个自然村垃圾实现集中清运,占总数(1007个自然村)的99.5%,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初步建成。完成11个乡镇集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镇区污水设施覆盖率78.57%;累计完成9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627个自然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5.4%;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实现转移就业13.81万人,建成马塘镇干塘子“幸福里”,日均推荐就业100人以上,以文山农业科技园区(德厚、马塘农业产业集中分布区)、文山高新区为重点,引导就近就地就业,让群众既能就业增收,又能顾家管娃。
【来源:州委政研室(改革办)】
(编辑:董飞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