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富宁里达:红脉铸魂 八角飘香!
发布时间:2025-02-18 10:04:09
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踏入富宁县里达镇这片充满红色底蕴的土地,一幅生机勃勃的繁荣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曾经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旧址”,如今已是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百姓生活安稳幸福;往昔“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留守,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艰难处境,早已被村美民富、瓜果飘香的诗意田园生活所替代;过去“想发展却没有产业,想种田又没有好地”的困境,在党委政府积极盘活资源“招小商”的努力下成为了历史,如今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收入稳步增长。
里达镇的“华丽蜕变”,得益于云南省富宁县“红色文化+八角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的顺利推进。该项目于2024年5月申报,6月便在富宁县里达镇落地并启动建设程序。项目规划总投资5000万元,资金来源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建设区域位于富宁县里达镇。项目以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修复及红色文化传承为引领,着力提升八角品牌效应,带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以彩票公益金为有力抓手,在八角产业和特色产业中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活用、量化、拓展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助力群众增收,为革命老区的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漫步在里达战斗旧址参观步道,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保存完好的战壕、哨所、指挥室、训练场等,随着脚步的前行依次呈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故事。
里达战斗旧址参观步道全程1.8千米,以登山为基本方式,遵循修复为主要原则。它不仅完整保留了历史革命时期留存的遗迹,还留存有明朝年间“里达古寨”的部分寨墙遗址。该步道于2024年11月开工,同年12月便顺利竣工,成为“富宁速度、里达速度”的标志性里程碑。
里达战斗旧址参观步道的修建,仅仅是“富宁速度、里达速度”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落地里达镇以来,里达镇积极谋划、迅速行动。秉持“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群众参与”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红色文化的弘扬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加快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革命老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完成了项目建设内容,切实提升了老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富宁县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县级各部门和镇、村级工作职责,安排专人每日前往项目点跟进进度。建立“一日一进度,一周一动态、半月一调度,一月一专题”的工作机制,同时成立项目建设督导组,不定期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对建设进度较慢的内容及时预警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中彩”项目有序推进。科学编制“中彩”项目申报书,严格执行项目实施程序,制定详细的“中彩”项目明细清单,明确每个子项目的建设细项、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此外,聘请有资质的审计单位第一时间进场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中彩”项目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彩”项目50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总工程量的98%,其中40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于2024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以快速、高效、高质量的建设成果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里达速度”。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
为深入推进产业振兴,提高八角产业“一县一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里达镇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通过实施云南省富宁县“红色文化+八角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探索创新出八角“8515”联农带农机制,牢牢守住了群众致富的“金饭碗”,该机制成功入选全省促农增收案例。
驱车沿着那坡村委会新寨村小组的八角十里廊道缓缓前行,穿梭于漫山遍野的八角林中,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林中不时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种植户正在采摘八角冬果。
里达镇那坡村的八角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是大红花优质八角的产地之一。然而,在2022年之前,由于群众种植管理不规范,加上病虫害的影响,八角树几近干枯,平均亩产不到100斤,八角产业陷入无人管理、无果可收的困境,部分群众无奈转而种植杉树、桉树,村内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为破解这一发展困境,富宁县将八角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群众”的种植管理模式,建立“8515”联农带农机制,将其贯穿于种植、培训、管理、服务、增收的全过程。由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转变观念,推进低效林改造和新技术培训,通过群众出土地、出八角林、出劳动力,解决了无资金、无技术、无销售渠道的难题,实现了八角从“无收成”到“摇钱树”的华丽转身。新寨村小组八角采收量从2021年的15万斤增长到2024年的105万斤,促农增收300余万元,户均增收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300元,其中年收入最高户超过30万元。
“我家种了十多亩八角,规范种植以后,八角种植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产量比原来高了3-4倍,病虫害少了,定期有技术人员来为我们提供培训,家里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那坡村党总支书记冯正科满脸笑意地说道。
据了解,通过云南省富宁县“红色文化+八角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以及“8515”联农带农机制的运行,解决了前期群众投入资金不足、无法有效管理的问题;整个片区的八角林能够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统一进行管护,有效杜绝了病虫害的传播;改变了以往简单发放资金、物资的做法,收入分成作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能够滚动式再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完善了八角从种植管理到销售的全链条。2024年,那坡行政村新寨、田坝、八豪等小组“8515”模式共签约1500亩,每亩增产300斤,亩产量达700斤左右,带动群众增收300万元、村集体和合作社增收30万元;2025年预计亩产量达1500斤以上,将带动群众增收420余万元、村集体和合作社增收74万元。预计3年后,亩产将提高到1800斤以上,每年为群众和村集体增收600万元。
除了八角产业蓬勃发展,特色产业在里达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里达镇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要求,秉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立体气候明显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种植效益,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特色水果基地100亩,特色中草药基地100亩,重点在里拱种植重楼等特色中草药,在瓦蚌为主的水果产业带种植蜂糖李等特色水果。通过发展特色经济药果产业,建立“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富宁县配方农业有限公司,建成里拱中草药种植基地,培育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项目带动全镇累计流转土地280余亩,涉及2村 7组313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2户133人,预计吸纳群众务工200余人,收入180余万元,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扎实抓好“三个一批”工作落实,里达镇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全面排查闲置资源、资产(场地、校区、大棚等),聚焦旅居基础、土地资源,精准“招小商”,推动乡村旅游、中草药、食用菌等产业优化发展,有效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壮大村集体收入。目前,已成功引进较具规模的商家6家,落地项目6个,共投资4800万元,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10人,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增收600余万元。
初春时节,里达镇瓦蚌村的油菜花宛如一块巨大的金色地毯,铺展在山野之间。位于花海中央的瓦蚌花园餐厅,建设已接近尾声,来往的工人正争分夺秒地进行扫尾工作。
“闲的时候就来这里做工,就是种种多肉,照顾花草这些,每天工钱150元,我已经在这里做了一个多月了,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瓦蚌村村民李莲香笑着向记者说道。
瓦蚌花园餐厅项目是里达镇精准“招小商”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生动实践。据了解,里达镇凭借瓦蚌村良好的农文旅基础条件,通过“招小商”,引进企业合作创办瓦蚌水乡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投资1100万元建设花园餐厅、民宿、露营基地、游乐设施等10余个项目,结合瓦蚌400余亩的蜂糖李、枇杷、梨、桃子等果园,持续将瓦蚌打造成为集乡村振兴研学、民俗文化传承、果园采摘、休闲观光、亲子乐园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成为“两广入滇小驿站”精品旅居胜地。今年以来,已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15人,村集体增收12万元,群众增收160余万元。
“我之前在彝良也做过类似的项目,效果很不错。作为一个富宁人,一直想着要为家乡的发展出份力,通过政府的‘招小商’,我就回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了,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项目预计今年4月1日正式营业。”瓦蚌花园餐厅负责人廖唐忠满怀期待地介绍道。
同时,里达镇还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招小商引进企业在里拱村成立富宁配方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规范化中草药基地2000亩。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不仅流转了群众的荒地,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吸纳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让群众实现收入和技能的“双增长”,切实享受到在家门口务工的便利和实惠。目前已种植重楼、三七、白芨、黄精等10种中草药1100亩,带动群众务工100余人,务工收入230万元(其中脱贫户监测户增收126万元),土地流转收入200万元。
“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企业通过提供技术培训、种苗、销售服务等,带动周边群众共同种植发展。”富宁县配方农业有限公司法人曾照宏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除此之外,里达镇全面排查全镇闲置校区、大棚、山林、场地等资产,建立闲置资产资源“数据库”,并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布招商公告。目前,已引进富宁多朵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富宁县华盛食用菌场在达孟村、中坝村利用闲置校舍、大棚,投资300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200亩;引进盛誉种养植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流转八角林1000亩,实施低效林改造。通过招小商盘活无人管护八角林1000亩、闲置校区2个、大棚13个,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务工增收30余万元。
“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的乡村美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展现的闲适生活,是古往今来人们对和美乡村的向往。如今,通过云南省富宁县“红色文化+八角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这样的美好图景正在里达镇成为现实。
走进里达镇各村寨,宽敞的水泥路蜿蜒伸向远方,新式小洋楼错落有致,村居环境干净整洁,文化墙色彩斑斓,绿植鲜花点缀其中,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里达镇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整治”和“美化”相结合,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强化领导、精心安排,创新机制、周密部署,扎实组织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五清一改”等系列活动,建立人居环境治理网格化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截至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投入专用垃圾清运车2辆,投入专业清洁队员20余人,聘请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01人,新增垃圾收集分类亭30余个。整修道路边沟渠和杂草50余公里,整治村部、学校、居民点等重点区域30余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627.5吨;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285余次。
同时,里达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为抓好民生项目建设,积极申报项目资金,加大乡村道路、“两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进村道路硬化10.8公里、村内道路硬化4.2万平方米,年内将实现全镇所有村小组进村道路、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安装路灯118盏,污水管网建设7080米,垃圾收集亭建设107座,垃圾集中清运达90%。建设上黄腊、塘子、长沙、瑶山等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绿美村庄;“红色”美丽集镇建设初显成效。
展望未来,里达镇将持续深入推进云南省富宁县“红色文化+八角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充分发挥其更大的带动效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依托新寨村独特的海拔、气候条件,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八角种植历史,进一步提升八角林标准化建设,打造高品质的有机八角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八角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以规划打造八角“十里廊道”为切入点,将里达新寨、新华牙牌等7个村小组串联成片,开发八角古树林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业态,促进八角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完善“8515”模式,逐步将该机制推广到全镇、全县八角主产区,做大做强八角产业“一县一业”,以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里达镇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记者:刘梅 高加敏)
(编辑:李娟 美编:冯鹤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