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州:“2518”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
发布时间:2025-02-19 15:39:19
文山州立足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创新推行县乡联动“2518”工作机制(即覆盖2个层级、建立5项机制、明确18项抓手),以系统思维破解基层治理“九龙治水”困局。通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链条,织密权责明晰的职责规范网,强化资源下沉的支撑保障力,激活综合协同的治理聚变效应,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
以机制之“链”,打通县乡之“脉”。机构改革后,乡镇(街道)机构职能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针对新机构工作对接难的问题,重新梳理建立县乡两个层级机构之间上下对应衔接关系,乡镇(街道)内部机构之间左右协同、相互衔接关系。明确县乡在工作安排部署、请示汇报沟通、日常业务对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协同配合等方面的内容和方法路径。编制《县乡业务对口工作表》,明确对口联络员职责和联系方式,实行“一对多”“多对一”业务对接,绘制工作“流程图”,形成任务链、责任链。针对乡镇(街道)在辖区内发生涉及县级部门管理权限事项或主责在县级部门需乡镇(街道)配合的事项,实行“吹哨报到”机制,形成工作事项落实链。确保县乡机构沟通有渠道、联络有方法、衔接有效率,实现工作纵向条线清晰明确、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横向规范有序、左右协同高效,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以机制之“网”,守住县乡之“责”。针对基层长期存在的“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进建立乡镇(街道)职责事项清单,规范工作程序,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县级安排乡镇(街道)工作、制定考核指标、对乡镇(街道)问责以乡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为依据。县级部门不得以部门、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临时机构(工作专班)等名义将自身承担的职责交由乡镇(街道)办理,不得将清单之外的事项以“属地管理”之名或签订“责任书”、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下放到乡镇(街道)。明确县级部门延伸到乡镇(街道)的工作一般由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制发文件等方式安排到乡镇(街道),清单之外的确需乡镇(街道)承担的临时性、阶段性工作,需经严格审核评估,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后才能安排布置到乡镇(街道)。通过机制筑起护城河、防护网,坚决遏制上级部门随意将本该自己的履行职责交由乡镇(街道)承担,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基层责权一致、责能一致。
以机制之“治”,夯实执政之“基”。针对乡镇(街道)责大权小,履职能力薄弱和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用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和技术下沉。实行职责下移与编制下沉相衔接,明确县级部门对乡镇(街道)培训指导和监督责任,乡镇(街道)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培训需求并由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等,提升基层人员岗位专业能力。明确乡镇(街道)在开展赋权事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重大行政决策等工作时,若需认定、技术鉴定或提供咨询意见,可向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交协作文书,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限时反馈,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将部门对乡镇(街道)吹哨事项的“应哨”办理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基层一线,问题在一线快速解决,持续为基层赋能。同时,将统筹使用各类人员合理调配工作力量等统一纳入乡镇(街道)党(工)委会议决策内容,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内重大事项和重要资源决策权;合理调整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形成相互支持配合和制约的工作体系,强化领导班子集体作用;明确监督方式、畅通监督渠道,促进乡镇(街道)党(工)委正确履职、规范履职,推动党在基层执政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执政基础不断夯实。
以机制之“手”,聚合基层之“力”。针对基层条线复杂,资源和力量分散的问题,赋予乡镇(街道)党委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的考核权、统筹权、负责人任免建议权,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统一指挥和调度。围绕综合工作、跨行业领域工作、突发紧急重大工作,搭建综合行政执法指挥、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以及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平台。明确工作统筹主体、参与机构、协助力量,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联动乡镇(街道)相关机构、县级派驻机构、村(社区)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分主辅、梯队开展攻坚工作。统筹综合行政执法队、应急救援队两支专业队伍融合建设,联动开展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基层网格员在信息收集“前哨”作用,将综合执法、应急救援、矛盾纠纷调处等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隐患(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允许乡镇(街道)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统筹调配编制和人员,打破人员配置壁垒,提升编制使用效益。实行工作统分结合、平战结合,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机制协调联动各方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力量充分盘活,形成合力,共同破难题、做大事、处急事,推动跨领域跨机构跨层级工作有力开展,突发紧急重大事件高效处置。
这套立体化治理体系创新实现了三个根本性转变:从行政分治转向制度共治、从条块分割转向系统集成、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其核心经验在于把握住了现代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以明责定界构建治理基准线,以机制创新打造治理共同体,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通讯员:李光才)
(编辑:董飞 美编:冯鹤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