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老龙村的致富桥
发布时间:2025-02-21 10:22:00
春暖花开,走进文山市秉烈彝族乡旧老龙行政村新老龙村,踏上青石铺成的石拱桥,小桥流水的壮乡美景呈现眼前。桥上人来车往,桥下河水潺潺,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座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石拱桥,承载着新老龙村发展的希望,见证着全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历程。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桥面仍完好无损,它就像一位老人,每年目送着村民从这里走向城市、走向远方,又拥抱着他们载誉归来。
然而,几十年前的新老龙村,因为没有桥、路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拖拉机又陷进去了,快来帮我推一把。”时间回到1994年初的一天傍晚,从红甸街赶集拉物资回来的王炳荣,开始挨家挨户找人帮忙,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没有桥,拖拉机只好沿着河面走,但河里坑坑洼洼的,全凭感觉过。”今年68岁的王炳荣回忆说,当时买拖拉机是为了在外面跑运输,顺便帮村民拉货补贴点油钱,但十次回家就有九次要陷在河里,每次都要请人帮助,不好意思收钱不说,还要请帮忙的人吃饭,那段日子真是太难了。
没有桥,阻断的不仅仅是村民们的出行,孩子们上学、老人就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72岁的村民高占益回忆,河水小的时候,行人、牛车勉强可以通行,一旦下雨涨水,村民外出办事、赶集要绕道四五公里才能到达对岸。
出行难,一度成为全村的揪心事,大家都在想,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
为尽快解决村民出行问题,党员和村干部一合计,决定组织群众筹资修桥铺路。时任村会计的高占益回忆说,全村126户650多人,人均耕地仅0.6亩,大家都还穷啊,有些人家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但一听说要集资修桥,村民个个都很激动,家家户户积极响应,很快就筹集到3万元修桥费。1995年8月,盘龙河上,新老龙村第一座出村石拱桥南龙桥竣工。1999年,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趁热打铁,拆除村东木克河上机动车通行难的风雨桥,建成第二座出村石拱桥东风桥。
“那时我30岁。为了尽快修好桥,在争取到政府的水泥和炸药补助后,我们直接明确每家拉多少砂、多少石头、錾几米条石,建设全程每家一个劳动力参与,来不了的就按工日折成钱交给集体。”回想26年前建东风桥的经历,时任村小组长高仕永说,修桥铺路虽然几经曲折,但村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给予了一定的物资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底东风桥竣工,为纪念这段历史,大家在桥的圆拱中央刻着一个五角星,4个圆墩还刻着“自力更生”四个大字激励后人。
桥通了、路通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收购商直接开车到田边收荸荠,群众生产生活越来越方便!”村小组长高正发说,去年全村种的近120亩荸荠陆续开挖上市,每亩收益可达四五千元,得益于桥通路畅,商贩们能开车到田边收农产品,还经常有附近红甸乡的回族商人来卖化肥、小吃。
“桥通后,我们村出去卖草席草凳方便多了。”三板桥村村民李聪跃说,三板桥村离新老龙村不远,210余户彝族群众过去种席草、编织草凳草席,经常经两座石拱桥拉出去卖,方便快捷多了。秉烈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彩霞说:“壮族、彝族在秉烈乡占比大,新老龙村两座石拱桥的建成,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两座致富桥、同心桥。”
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新老龙村修起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建好了活动室、广场。沐浴着党的一系列惠农新政策,桥通路畅的便捷交通持续推动着全村的产业发展,家家户户建起了砖混小楼,货车、小车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全村共有大学毕业生30名,在校生7名;每年务工人数超过200人,务工收入1000万余元。昔日因穷出名的新老龙村,成了团结幸福村,处处迸发出新活力,展现着新面貌。
(记者:高加敏)
(编辑:李娟 美编:冯鹤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