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传承焕新机 非遗“潮”起来

发布时间:2025-02-25 16:58:49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2025年作为首个“非遗版”中国年,“非遗”毫无意外地成了“主角”。非遗如何沉浸式地“潮”起来,实现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时代浪潮奔涌不息的当下,全社会更应该提高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在文山州,目前有纳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00项、代表性传承人500余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分别为“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还有“壮族纸马舞”“棒棒灯”“苗族闹兜阳”“苗族花山节”“彝族弦子舞”“瑶族度戒”等省级保护项目45项,有“瑶族盘王节”“芦笙舞”“花脸节”等州级保护项目80项,州级传承人165人(健在155人)、县(市)级保护项目270项、代表性传承人260人。可见,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显得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因此,非遗传承尤其重要。文山在教育传承方面,加强了非遗科普教育,设立非遗教育基地,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并推荐文山州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作为特聘教师,让非遗走入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对非遗感兴趣。麻栗坡、西畴、广南、富宁等县分别把“吹枪”“彝族葫芦笙舞”“男子手巾舞”“弄娅歪”“坡芽歌书”等项目列入中小学校课外教学,使非遗项目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大、中、小学生对非遗零距离的接触和亲身感悟,建立了多支队伍,把这些非遗技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社会科普方面,各地利用“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通过文艺展演、技艺展示、座谈交流、展板宣传、播放视频、发放宣传单页等多种形式,增强群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

非遗“活”起来、“潮”起来,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如何传承与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要认真开展好非遗活动及保护工作,让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传承方式不断创新,着力开展好摸底调查、挖掘整理、实施保护等工作,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全州非遗项目得到了全面传承与保护,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才能让非遗融入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作者:周俊俊)

(编辑:董飞 美编:向传帅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